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是“做”出来的 ——三年级科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陈志雄 南城区阳光第二小学

内容提要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开设《科学》课程的年段,孩子们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源自幼儿园,也盛于幼儿园,小学的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程却空白了两年,三年级如何重新燃起那颗埋藏心中的探究科学的火种呢?本文讲从实际出发,探讨三年级的科学课堂观念,如何把科学课堂,让学生“做”出精彩。

关键词

源动力,倾听,眼睛,鼻子,耳朵,手,做科学

正文

学生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体验的科学,这样的科学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建构观念和对事物的解释,使他们有机会发展“做”科学的能力(国家研究理事会,1996,P121/145)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2003年审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的教材,内容广泛,要求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综合性内容五个范畴推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教育中就已经有自然常识的探究活动。惟独小学的一二年级没有任何科学或自然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到三年级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脱节。

《科学》课程进入三年级,学生面对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高兴又可怕的课程,这是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求知欲强盛,《科学》课程的开设让他们重拾幼儿的感觉和欢乐,也因为三年级的孩子选择课程学习的意识也开始朦胧产生,语数英主科的分数压力,迫使75%的家长和41%孩子有意识的选择不重视该门学科的深入而广泛的学习。

作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有着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而《科学》的教学也有其特性:它需要充分的实践活动——玩与做,充足的活动空间——学与议,充足的活动时间——想与问,充足的活动材料——做与悟。这样科学素养才有培养的基础,孩子们科学创造能力才有发掘的可能,真正的科学智慧才得到开发。

针对这个现象,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三年级的科学课堂的开设进行实践和探究。把科学课堂,“做”出精彩。

一、燃点思维火花,迸发“做科学”的源动力

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大多数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尤其是三年级,因为,科学课程学习在幼儿园学习时,孩子们是在无分数压力、无升学压力下自由、充分、快乐吸收和发挥的,孩子们求知的火种已经逐渐萌发,然而,来到小学一二年级,这爆发的科学火种被掩藏了、压抑了,孩子们更多更多的时间花在是读书、抄写、背诵、默写中。

三年级,有《科学》啦!孩子们欢呼,拿到课本,100%的孩子看的不是语数英,而是《科学》课本。所以,在三年级的科学课堂里,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也正是这个迸发不完的思维火花,激活老师和孩子们去积极解答和探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毋用质疑,老师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的就是要努力创造一种如何开发利用儿童好奇天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面对那千奇万种的“为什么”,每个教育者只须做到倾听—鼓掌—再倾听……使他们的思维火花不仅在中年级学习期间,而且在今后的高年级乃至一生当中都保持着旺盛的源动力。

二、牵引源动力,让科学越“做”越精彩

在孩子们高涨的好奇心驱使下,他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找答案的欲望越发强烈,只有这样,三年级的科学课堂才会越做越精彩。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曾经说过:“必须从幼儿园开始持续下去,在各个年级,提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挑战性问题。学生们必须面对这些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最终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科学教育中,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令人满足、更重要的了。”

1、学会用眼睛、鼻子、耳朵“做科学”。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天然场所,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其中。

每天他们都会对这些他们熟悉却不熟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问着为什么。他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却弄不明白所以然来,那是因为孩子们还不懂得运用他们身上最厉害的探究武器——眼睛、鼻子、耳朵去探究这个世界。

三年级上册《昆虫世界》。地点:学校的生物园;工具:镊子、昆虫袋、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时间为两节课。问题:你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

孩子们三五成群走进生物园,在树洞里、石头下、沟渠旁……用树枝去挑、挖……,想尽一切办法,满载而归的捉到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

草地上、足球场边、沙池旁……都有孩子们研究的身影,更多的是孩子们高低起伏的议论声让我兴奋不已:

“同一块石头下,怎么有两种不同的蟑螂?”

“这个小蜗牛的壳为什么会凹进去,它还能生存?”

“毛毛虫的花纹太漂亮了!要是把身上的色彩图案做成布匹,做成衣服,穿在身上,爬在树上,结果会不会引来其他毛毛虫呢?”

“这只天牛的脚、触角都是硬梆梆的,但我们听不到它走路的生硬?”

“蚂蚁的尸体是什么味道?怪怪的”

……

看到了自己平常不会去留心的事物的特点,竟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奥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慢慢懂得了原来鼻子、眼睛是探求自然、探知世界的工具,就在自己身上。大自然真精彩,孩子们“做”科学更精彩!

2、学会用手“做科学”。

通过标准的科学工具进行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也比科学家单纯依靠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要更为丰富。

三年级《清清的水》。让学生通过运用科学工具,对比实验探究活动,知道影

响溶解的因素。教学活动准备:五个烧杯分别放着砂糖、油、红墨水、石子、茶叶、玻璃棒2根、试管50支,(分10个组),滴管10个,药匙10个、、茶叶、热水、茶叶茶一杯、光蝶等。

学习方式:观察、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两个大的烧杯,分别贴上1和2标号,同放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在两个杯中放入一些盐粉和小石子,再请两位同学出来搅拌,让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的情况。一分钟后,你们猜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通过让学习实验、观察来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我以实验这种方法来引入课题,实验引入课题法的优点是:不但直观,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这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为以下的实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示范作用。更引起学生想参加实验的欲望。

请两位出来,当口令一出,两位学生一起搅拌,学生认认真真地观察,一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到的结果是:1号杯中盐粉放在水里,一会儿盐粉下见了;2号杯中小石子还在。老师:像盐粉这样的物质能均匀分布在水中,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板书:溶解

二、                探究水能溶解一些东西。

老师:还有哪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呢?我们一起做一下实验好吗?

1、在做实验之前先听老师讲一讲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1、四人小组为单位,既分工又合作,1号同学负责往试管里加东西,注意正确使用药匙和滴管。

2、2号同学负责摇晃试管,使水和加进去的物质充分混合。然后放在试管架上。

3、五分钟后,3号同学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在实验报告上。

4、4号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在做实验前给学生明确要求,要给学生指明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往水里放点东西”实验表

物质

砂糖

红墨水

石子

茶叶

能溶解

 

 

 

 

 

不能溶解

 

 

 

 

 

我们的发现

水能溶解:                                      

不能溶解:                                     

 [设计意图:在做实验前给学生明确要求,要给学生指明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2、学生分组操作,并把结果在小组里交流,再填好实验表。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是科学课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为了使学生了解水能溶解这一性质,以上的实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

3、小组合作,老师到组里指导。

4、小组汇报。并总结出: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不能溶解另外一种物体。

5、四人小组,寻找日常生活中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和不能溶解的物质。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书上。

三、拓展:加快溶解。

1、引入:同学们,5号试管放的是茶叶,溶解了吗?下面请三位同学上来做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

A同学,把150毫升的清水倒进放着茶叶空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一边,大家观察变化就行了,B同学,150毫升的清水倒进放着茶叶空烧杯中,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大家也观察变化,C同学,150毫升的热水倒进放着茶叶空烧杯中,大家也观察变化。

2分钟过去,你们看到什么?什么让茶叶加速溶解呢?

老师:答案真如同学们所说的吗?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加速物质溶解呢?这有趣的实验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改天把你们的好方法告诉我。

这节科学课,通过一个常见的溶解现象激发孩子们好奇的源动力,推动他们探究。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讨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清清的水》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分组实验把食盐、糖、墨水等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糖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智慧火花由此点燃,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又莫衷一是。这时学生们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观察阐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溶进水了!”“我看到了糖他们溶化的痕迹,如丝一般!”我没有立刻回答孩子谁对谁错,马上又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当中去,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谁是谁非!

就是这样,通过动手,实验越做越精彩,也就是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不断地完善对比方法,从而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一项可比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沉浸在自己的科学课堂中“做科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满藏着好奇火种的科学家,燃起儿童探究科学的星星之火,倾听—鼓励—再倾听孩子们“做科学”的每一个过程,是每一位老师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责任、技能。这些责任与技能也需要老师向探究性教学转变,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做科学”,满足小小科学家们去理解科学,欣赏科学,并深深地迷上这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参考文献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搭建科学探究平台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下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