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 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前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关键词】实验操作    规范有效指导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并认真做好科学实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平时教学中关于实验方面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1.教师包办比较多。很多探究实验,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探究的效率,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很多材料以半成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如《准备过滤实验装置》,在平时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的过滤纸,都是事先折好湿润后放入漏斗里,而缺失让学生自已组装的过程。

2.教师指导不到位。小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对于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有些实验学生在操作之前,教师要作细致入微地指导。如用量筒取35毫升的水,取的水要准确最后一步是用滴管往量筒中滴加水,而我们教师在指导时,有些没有说明,有些用手加一点,有些口头说明,实际操作中没有使用滴管,造成学生操作不规范。

3.教师关注不全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的较少。如解剖油菜花,在解剖前,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多,肯定有很多同学操作有失误,如镊子拿的方法错误,油菜花解剖后,各部分粘的不准确等等,而我们在学生展示汇报正确答案后,没有让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等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为了引出弹力概念而出示的一幅图,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钩码,橡皮筋的长度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是为了引出弹力的概念。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就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已动手做过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分组时要安排两人一组,每组解剖两朵油菜花,提供给学生两人一个镊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记录单。

又如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电池盒与旧的实验盒里的电池盒它们的连接点连接方法不同,教师提供给每一组的材料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电》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贻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

(1)实验小组合作规则

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每学期开学初,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方便组长进行管理,也方便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如果有些实验需要两人一组,就要请四人实验小组的组长承担管理任务,安排分小小组及实验过程中的分工问题。如解剖油菜花、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这些实验,就要两人一组,这里的活动开展就需要组长来安排。

每节课学生的分工按座位一星期轮流换一次,小组长一个月轮换一次,这样,每位学生都明确每一节课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使课堂“活而有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中锻炼不同的能力。

每节课后,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比。每一个月一次汇总,与班级里的考核挂钩,与学期末的科学之星评比挂钩,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2)汇报交流倾听规则

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倾听者眼睛要注视着讲话的一方,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有人发言时,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另外,发言人应扫视听众,直到大家都注视自己了,再开始发言;组员要相互提醒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设计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是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制定计划时,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失误:脱离实际,不具备可行性;措施不利,不具备实效性;缺乏步骤,不具备时间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如三上《它们吸水吗》一课,教师提供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

谁更容易吸水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

我的假设:

研究的材料: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时的注意事项:

 

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但经常出现这种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实验方案。

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如种子发芽实验,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等。指导时,教师还是要提供实验方案设计表格,降低学生设计的难度。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后,要让学生修正与完善他们的设计,实验方案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要考虑在方案上。

六年级,教师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已设计,如《斜面的研究》《电磁铁的磁力》等等。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中提高实验能力。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订实验方案后,先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要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在讲到用弹簧秤沿斜面测出物体的拉力时,教师就要在讲台的小方凳上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多教师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认为如果教师正确演示后,再让学生上来演示,这样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操作正确率。有时学生错误的演示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那他们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3.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而学生记录的实验单,大部分可以用科学作业本里的记录单,如果作业本里的记录单不合适,教师就要自已设计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三四年级的科学记录单,要让学生填写的较多,教师可以选用一部分,或修改一下。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2008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小学科学教学建议30条》2008   浙江省教研室

2.《科学课》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教学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落实规范,从”能改变的”做起——小学科学教师全员性实验研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另类”也能演绎精彩——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另类”数据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