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爱你,带上N个理由——科学小课题选题之我见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爱你,带上N个理由——科学小课题选题之我见

 

【内容摘要】科学小课题研究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选题的好差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的成败,研究质量的优劣。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保证小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课题要 “土”、“活”、“趣”、“小”,让学生一见就爱,爱而研之,研而成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着“自我发现”的乐趣,真切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小课题研究    选题策略

 

“小课题”已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小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鲜活、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学习方式变得自主、灵活,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我们的科学教学更能体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各种理念。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选择一个学生喜爱的研究课题,是保证小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这给我们提出了难题:如何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而又合适的课题?正如有首歌所唱的那样:“找一个爱你的理由……”是的,我们也需要让学生有理由去乐于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选题可以从“土”、“活”、“趣”、“小”四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和冲动,并能比较顺利地开展研究,进而深刻地感受着“自我发现”的乐趣,真切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盈与自在。

一、“土”——发挥地域优势,洋溢乡土情。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大,学习内容广,校内外的自然环境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资源。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工厂、农田、商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小课题研究取之不尽的资源。小课题选题应当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体现学校及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让学生觉得学校可爱,家乡可亲。

[会长豌豆的“草”]

校园内有一块草地,学生经常到草地上玩,打滚、嬉戏。春天到了,草地上开满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虽然很小,但逗人喜爱。有一天,诸颖跑来惊喜地告诉我,草地上开紫花的那种“草”结了小豌豆,豌豆?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草”哪会长豌豆?我问:“真的吗?”“真的!老师你看,我偷偷摘了一个豆荚。”诸颖怕我不相信,举起豆荚让我瞧!真是豌豆,是一种野豌豆。我如获至宝,马上让诸颖带我去看野豌豆,哇!野豌豆真有一大片,拨开野草,可以见到豌豆滕上挂满了小小的豆荚。真是太好了,这几天科学课上正学“花、果实、种子”,我们何不搞个“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研究”。第二天,我拿出诸颖给我的豌豆问学生:“大家瞧瞧,这是什么?”有的说不认识,有的说是小豆豆……“它就在我们身边,现在请诸颖带大家去看看。”我趁势引导。学生都涌到了草地,迫不急待地寻找野豌豆。找到的学生快活地欢呼着,看那样子比发现新大陆还开心。“想不想研究野豌豆?”我问学生。“想!”同学们高声赞同。接下来我们分组选题,研究进行得比较顺利,成果丰硕。

我巧妙地挖掘了现成的课程资源,利用学校里的野豌豆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使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相互沟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题研究能力。

[“江南吐鲁番”的葡萄]

盖北镇被誉为“江南吐鲁番”,种植葡萄1万亩,年产2万吨,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这里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葡萄节”。家住盖北的学生生在葡萄园,长在葡萄园,对葡萄有一片真挚的感情。老师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开展了以“家乡葡萄的小研究”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开题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令人叹服,有关于葡萄种植的;有关于葡萄花结构的;有关于葡萄用途的;有关于葡萄的加工、运销的;还有关于葡萄污染问题的等等,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产生了六个子课题,分别成立了六个研究小组,制定了研究方案。活动方案确定之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行动:有的同学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向老师采访;有的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到村里向有经验的农民采访;有的同学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有的同学在葡萄园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老师又组织召开了成果展示交流会,邀请几位老农民也参加。学生展示的关于葡萄节的设想、葡萄资源的再开发、葡萄藤的加工等成果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惊叹。

这是一则体现小课题研究地域性的典型案例。盖北葡萄远近闻名,这里的葡萄味道甜美,销往全国各地。老师就抓住这一突出的地方物产特色,开展以“家乡的葡萄小研究”为主题的科学小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学生增强了爱“中国葡萄之乡”的情感。

二、“活”——立足生活世界,充满生活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科学小课题研究没有现成的资源库,所以我们要善于立足生活、社会去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主题。春游时,我们观察花草,寻访小动物;酷暑天,我们研究太阳光对皮肤的伤害;参观商场时,我们研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小改进;社区规划时,我们研究绿化设计等。

[杨梅山与垃圾场]

二都是杨梅的主要产地,有“清代贡品”的光荣历史,二都农民靠杨梅发家致富,今年雨水充足满指望可以丰产、丰收,却出现了“低产低收入”的状况,产量锐减,而且结出的杨梅全部个小、味涩,口味不佳,经有关专家鉴定是污染造成的。原来在杨梅山附近有一个垃圾场,今年由于雨水多,垃圾场的水渗入梅林,造成了“杨梅污染”,这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研究的欲望。于是当地学生就以“水的污染与处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分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外出调查、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多收了三五斗]

谢塘镇是著名的黄花梨种植基地,今年黄花梨种植量增大,产量剧增,而梨农的收入却相对减少,恰似 “多收了三五斗”又一个版本,这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老师抓住时机,生成了“黄花梨的种植与开发”课题,对黄花梨的销售市场、黄花梨的再加工、黄花梨的种植等问题进行研究。

无论是杨梅的“低产低收入”,还是黄花梨的“高产低收入”,都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老师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趣”——凸现学生主体,体现趣味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 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自主选择权,才会有“自己发现的东西”。有些老师在看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科学小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小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经验、越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越愿意研究,研究效果也越好。

[可爱的朋友——蜗牛]

一天,小阳抓了只蜗牛带到了班上,同学们惊喜地喊着围过去:“哇!蜗牛!”看到学生对蜗牛这么感兴趣,我顺势提议:“我们来研究蜗牛怎样?”大家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说:“好!”。我问:“我们研究蜗牛的什么呢?”“我想知道蜗牛吃什么?”“我想研究蜗牛怎样爬行?”“我想弄明白蜗牛有没有嘴和牙齿?”……问题被接连不断地抛出。我笑着说:“好吧,我们分小组来研究,每小组重点研究一个问题。”十多天后,成果展示会上,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也自叹不如,请看他们的丰硕成果: “蜗牛长有好多牙齿。”“蜗牛喜欢吃菜叶,也喜欢吃面包和苹果。”“蜗牛爬行的时候身子一伸一缩的。”“蜗牛能爬过比它身体长的多的沟。”“蜗牛的触角用手一碰会缩进去。”“蜗牛不吃食物也能活。”“蜗牛是换壳长大的。”……

学生爱小动物似乎是他们的天性,选择的研究课题又是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迫切想研究的,这样顺势组织开展的小课题研究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小”——小中见大,激荡成就感。

小课题顾名思义是小的课题,选题的角度小,范围小,它是由小学生去实践、完成的,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小,浅显易懂,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

[?、@、Q、O]

章敏家住在五楼,晒在阳台外面的衣服常被大风吹得掉在楼下地上,她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是衣架上面的象“?”的小钩子有问题,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我意识到这个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随即组织学生开展“改良我家的衣架”小课题研究。三天后,就有了成果,学生们非常兴奋,纷纷向我展示研究成果:有的只是把衣架的小钩子稍微改进了一下,成为防风衣架。方法好多:有的把“?”的头弯的部分加长,使一部分铁丝与原铁丝重合,呈半圆双层圈;有的把“?”设计成“Q”,“Q”下面的小点装有弹簧,用来控制开合;有的索性把“?”换成“O”。这样无论多大的风,都不用担心衣架被吹落。

我抓住小小的衣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了小课题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总之,我们对学生小课题选题多帮助、多指导,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又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我们将想象得到之后充满生机的研究图景,将会看到科学之花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喻伯军(2005):《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陈华彬、梁玲高等(2003):《小学科学教学概论》,北京:教育出版社。

3、周新奎(2005):《新课程教学方略(小学科学)》,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4、教育部(200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1999):《美国国家科学教学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996):《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张红霞(2003):《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刘默耕(1998):《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9、郭思乐(2001):《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小学科学》2006年第6、9期。

11、《科学课》2006年第7、8期,2007年第2期,2008年第1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注细节,创科技新校园    下一篇:科学课 -- 别让“学生主体”迷了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