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让探究的意识引领学生成长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科学课肩负着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体验生活、适应现代社会并融合于大自然,使他们逐步领会到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捕捉身边的科学,以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起手来,在做中学科学,树立起科学的意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探究的意识源于浓厚的兴趣
    多姿多彩、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会给孩子们带来感官的惊奇和未知的困惑,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巧妙地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好奇、好动、好幻想、好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正好释放了他们的这一本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动手能力都能够发挥到极限,他们的奇思妙想就会喷涌而出,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达到了刨根问底、学而不厌的程度。
    教师要珍惜和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教会学生留意观察周围的世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来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引领他们孜孜不倦地去探索,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探究的意识基于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探究活动源于问题的出现,进行深入性探究的动力也是来自于对自己所提问题的浓厚兴趣,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逐渐提高提问题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让学生活跃的思维指向可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这些问题有些贴近教学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偏离教学的奇思怪想,但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的思维火花,是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求知需要,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能从中选择出和自己教学设计相符的问题,而对其它的问题全盘否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从而确定那些有科学价值、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又具有现实性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如教学空气在哪里时,我在一个有盖的容器装进两只蝴蝶,课堂上问学生“容器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拿出蝴蝶,再盖上盖并向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什么也没有了。我静下心来等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时候学生满腹狐疑,都按捺不住内心的疑问,议论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见时机成熟,我紧跟着这样来假设:“如果将蝴蝶长时间密封在容器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很显然地提出蝴蝶会饿死、闷死、渴死等问题,再探究蝴蝶闷死的原因时,就可以将问题聚焦在容器里有没有空气上。
    三、探究的意识得益于学生的亲身经历
    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发现、进行设想与验证,教会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忠实地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疑惑和收获,培养他们象科学家一样执著地进行研究探索。
    引领孩子在体验中学习科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内心体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亲历探究过程的学习是知识和情感交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的意识在头脑中打上个性鲜明的烙印。
    在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闻一闻、甚至尝一尝,来充分感知物质的多样性,多层次地认识事物。
如在教学空气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觉空气的存在:用眼睛看空气流动的痕迹,让耳朵听空气凄厉的叫声(这两种活动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探索),用嘴往水里吹气泡,用打气筒抽气,用塑料袋灌装空气,用气球在水里释放出气泡,用手往脸上拂空气,这样用多种方法来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行充分的感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认识到什么是空气。多种感官的刺激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孩子们在经历了动态化的探究活动后,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深入童心。
    四、探究的意识受益于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的关键在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全面参与和深入其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忱,使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的同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科学思维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观点,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言。即使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或实验不成功造成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重试一下;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或肯定,要给其他同学去思考、验证,以磨合他们的认识,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都得到自我实现。在亲历探究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既能各抒己见,又可以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学生的体验就具有很大的发展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使其受益终身。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于让学生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教师只是提供适当的点拨,把握好探究的方向,掌握好活动的“度”,教师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探究意识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科学素养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这一过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对科学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指导策略,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于社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让科学的意识引领学生成长。
    六、探究意识的树立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
    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主导教学应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听其自然、放任自流,放手开展活动也不等于教师放弃指导,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人意识,但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讲究指导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不断地从不着边际的发问到有选择性的提问、从自发的行为逐渐到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核心所在。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重在创设情景、提供资源,把教学过程演变成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激活教师,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不同求知需要的学生交流沟通,从学生对探究的行为反应中获得反馈信息,产生教学协作与共振,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这正是科学课的宗旨所在。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方知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尚觉得较为肤浅,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这里所谈的只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    下一篇:新理念孕育在细节当中 ――科学课堂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