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当代科学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不断扩展人类的视野,增长人类的知识,促进社会的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大家已一致认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认识到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已迫切地感到加速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性;1985年,美国开始了以提高全美国人民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技术教育计划,提出了“为全美国人的科学”的响亮口号,实施“2061计划”;英国、日本等国都在八十年代推出了符合本国的科学教育计划;二十世纪末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新制订的《科学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自然教学大纲》,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2005年起,全国的小学生将用上新的《科学》教材。可见我国也把科学教育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了。

我国的科学教育是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体现在小学自然(常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有的合为自然学科),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中。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

科学是一种探索的方法,也是一种开放、积极的过程。因而,科学教育不应只让学生记忆、背诵教科书上的内容、术语、公式,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去搜索、去找寻并解决问题。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是以问题的探索为中心,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等五个方面:(一)、科学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反映。科学知识不同于其他知识,它是对外部世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或规律性的反映。四季变化,昼夜交替,燃烧现象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的经验知识。但这些知识只能告诉人们一些事物的外部关系,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为什么昼夜交替,为什么能燃烧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这些现象,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露其本质,人们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科学知识。因而,经验知识是带有零碎的、片面的性质,而科学则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知识。小学阶段,一般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揭示浅显的规律,如让学生注意到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不深究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二)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活动,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方法”这个词希腊文含义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一再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一次典型的科学认识过程,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可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三)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态度、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他们的高贵品质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型、不朽的榜样。在他们影响下,在科学研究交流的过程中,科学界逐渐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这就是科学精神。中国科协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实、创新、协作、献身”,旨在青少年中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四)、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科学态度。(五)、科学价值,科学的价值观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主科学的精华,排斥反民主、反科学的糟粕;对传统文化采取分析地、批斗地继承的科学态度。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WTO加入,各国的文化意识伴随着科技交流进入国内,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学生没有强大的“免疫力”,很容易被“感染”的,假如我们注重了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法轮功在中华大地也就立足之地了。

那小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呢?《科学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也是这个五方面,可见,只有加强科学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自然常识教师,应改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科学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

下面结合《鱼》这一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鱼》一课的教学是学生认识动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个教材内容看,有以下几个知识点:1、鱼的生活环境;2、以鲫鱼为例,认识鱼的外形特征,鳍的作用,鳃的作用;3、鱼类的特征。从书本出发,根据几个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完成几组练习题,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模式,复习时再花点时间记住鱼的特征,能顺利应付期末的检测,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已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够的,这只是在教知识,而不是在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结果只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记忆的机器,学生没有创意,没有主见。进行科学教育,首先要树立大的教育观,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鱼》这内容,只是千千万万知识点中的一个,使用这一内容,只因它是学生常见的事物,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需要的。通过认识《鱼》,使他们加深对鱼的认识,更加关心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学会一种仔细观察事物、进行定性实验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去探索客观世界秘密的兴趣;而这一课的教材,只是学生认识《鱼》的过程中使用的信息资料之一。有了这样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克服“本本主义”“唯书为上”的束缚,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1、前期参与,前面接触。课前布置学生捕捉或采集,是自然常识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他们身边有的或经常发生的的事物或现象,平时只是他们没有或很少去注意它们,这些观察对象都是他们花时间能够找到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准备,这是他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很好机会。许多学生通过捕捉鱼,发现了周围的水源大量被污染,发现不同鱼都有它特定的生活环境……所有这些远比空洞的说教有意义多了。

2、自主选择,分工合作。通过课前的捕捉,收集文字,图片资料,学生手头已有了观察、实验材料,有了学习材料,如何用好、用活这些东西,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教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学习,学生首先应加深对鱼——这类动物的认识,学到一种探究事物或是系统观察动物的方法,能把学习到的方法用于探究其他动物,具有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并乐于探究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一)自主。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民主与开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于动物——鱼,学生的天性中就充满好奇,教师无须再在激发兴趣上花时间,只要让学生说说各自打算如何观察,如何探究,通过教生评价,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目标,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探究过程。如:有的小组观察鱼的外形特征,鱼鳞的分布和不同区域的特点;有的小组实验鱼鳍的作用;有的小组探究鱼鳃的功能……(二)合作。“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科技人才的基本素质,合作精神的培养应从小事抓起,从小抓起。尽管一次简单的小实验也是培养合作精神的好机会。如:用木片、皮筋挂住不同位置的鱼鳍,来探究鱼鳍的作用;鱼对光、电、热的反应;鱼鳃的构造等等,让学生自己分工,自己准备材料,共同去发现,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趣的事。但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总有这些现象:教师的讲解、提问、引导占去大部分时间,优秀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意见,书本的现成知识遏制了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三)开放。我国长期以来受“唯书”、“唯上”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使许多人形成了遇事先找“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的做法,甚至还有“书本上有的——问问,书本上没的——不说的”教师存在,把学生的认识领域完全框在书本中。由于传播媒体的普及(特别是电视),学生的认识面扩大了,知识量也更多了,但学生缺少的是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缺少的是动手动脑,去经历一个探索科技奥秘的过程。教师就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践验证,真正去体验科学。在观察鱼的头部时,有学生发现鱼嘴的正上方有两个小孔,有人说是鼻孔,有人说是耳朵,于是,有的小组设计了小实验,来证明鱼类有没有听觉,有的小组去网上、VCD中查资料……或者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至少它是符合科学探索规律的。人类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要求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不近人情的。因此说,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3、设疑遗问,课外延伸。“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通过教学,教师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这样的教学,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成了裁判,成了“上帝”,学生所做的一切,在教师的评判之后,学生才敢分出对错,许多学生(包括优秀学生)完成作业,一定要教师批过之后,才感到自己是做对了,才放心。长期的影响,学生就缺乏主见,缺乏创意。我们知道,学生真正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必须自己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驱使谈们去行动,去探究,而心中充满疑惑是关键。通过教学,学生心中仍有疑问,并应用学到的方法去探究,才能成功的教学。在学习《鱼》之后,他们的疑问反而更多了:鱼鳞有什么作用?鱼的哪些结构适合生活在水中?鱼有没有眼睑?鲢鱼为什么很容易死,而黄鳝、鲫鱼生命力强?在课外,学生有的再次进行实验,有的查阅资料,去解除心中的疑问,并以观察日记、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或许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吧?

总之,科学教育是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是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东西的教育,是开放、民主,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教育,加强科学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

   1、《小学科学教育》,赵学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4、5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常识教学师生探究法的应用解析——从教师的钻探性教授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谈谈    下一篇:积极开发小学常识学科的环境教育资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