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主题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问题探析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生成课程是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它不是国家规定的、现成的课程,也不是专家设计的、现成的、拿来可以直接用的“罐头式”课程,而是以突发事件为起始点而生成的课程。在生成课程中,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幼儿最基本的课程。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理论,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成课程对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探索型主题活动;共同建构;生活体验;教育价值。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我们认定:“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通过教学去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幼儿作为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我们也强调要注重教育过程,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往往关注的仍是幼儿某方面的知识技能习得与否,关注的是教育活动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把满足幼儿的需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在以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中,如何发挥“双主体” 功能?也就是说,该如何处理好儿童自发学习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新《纲要》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儿童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时,他们才基本具备了主动学习的素质。根据新《纲要》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主题的形成阶段
    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从而确定主题内容,编制好主题网络图。
    我们班进行的一个关于“蜗牛”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月的一天早上,蔡文慧带来了一只蜗牛,引来不少孩子,大家争先恐后地看着。程蓓:蜗牛跟田螺差不多,也有触角;张聪颖:我看到下雨时,滑滑梯上有好多蜗牛,它爬过的地方有粘汲汲的水;程蓓马上接着说:很粘人;张聪颖指着蜗牛说:它的壳子不能拿下来,这是它的骨头;程蓓立即反驳道:不是它的骨头,它的骨头在身体里;蔡文慧用手去动蜗牛的触角“它的触角可以变长变短”;王洛滨:它怎么有两对触角呀?程蓓:我觉得它的触角下是眼睛,张聪颖看到王洛滨在吃发糕说:给它吃一点;蔡文慧:它喜欢吃葡萄……我意识到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壳里的小蜗牛到底是啥样呢?胆大的李明睿用脚踩碎了蜗牛壳想一看究竟,可一脚踩下去竟把里面的小蜗牛也踩碎了,受到了小朋友的一致谴责。第二天,孩子们带来许多的蜗牛,放在饲养角里,于是,一有空总有孩子围到一起观察瓶里的小蜗牛。“小蜗牛,你背着那么大的壳不累吗?”“小蜗牛怎么爬上来了?”“小蜗牛爱吃啥?”看到小朋友对小蜗牛这么感兴趣,我心想,把它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很适合我们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感兴趣,尤其是对小动物感兴趣,爱看爱摸、爱问为什么。这一主题可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于是,我根据对幼儿的观察和他们间的谈话,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了大致的了解,便设计了一个“蜗牛”的主题网络图,准备实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索型主题活动主题选择的依据主要在于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幼儿的兴趣是广泛而多变的,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喜探究,天上飞的、地上爬的,甚至婚嫁、生育、丧事等等。那么是否只要孩子对之感兴趣,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探索主题呢?我认为,教师也应考虑其教育价值而加以选择,从而使幼儿的活动纳入有计划、有目的的轨道。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隐含着顺应和推动策略的同时,也隐含着把持其方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最大程度的发展。其次,主题的选择我们还应考虑到:主题是否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现有的资源,容易获取儿童能动手操作的各种材料和设施等因素。教师在编制网络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知识、技能等等。即便是对幼儿直接的观察和判断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幼儿的所思所想和所感。因此,只是根据教师编制了主题网络选择和组织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教学过程,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主题的实施阶段
    主题确定后,教师创设活动情景,让幼儿选择,以小组的形式为主开展活动。
    在“蜗牛”的探索型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捉到的蜗牛大大小小的,为了便于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我在饲养角里投放一些放大镜;孩子们围在装蜗牛的盒子旁边,连最喜欢玩的滑梯也不去滑了。我索性放下手中的擦汗毛巾,陪他们看个够。只见大蜗牛伸出了身子吃盆里的水果,小朋友们清晰地观察到蜗牛的两对触角,用手一碰,立即缩进身体里。他们好奇地发问:“这是什么?”最开始带来蜗牛的蔡文慧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触角,尖尖上亮晶晶的是眼睛”“啊!那我们把蜗牛眼睛画错了,蜗牛眼睛在触角上,不在脸上的”张聪颖纠正了原来的认识错误。“啊,大蜗牛有4只眼睛,比我们人还要多,”快嘴的文文接嘴……孩子们对蜗牛的这一独特的外形特征尤其感兴趣,并重新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其外形特征。在探索型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老师既是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同时又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我尽力为幼儿认识蜗牛创造条件,提供时间、空间的便利,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按自己的方式,在与老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开展活动。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预设的内容如果孩子不感兴趣,我们不该强迫孩子去探索。在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孩子感兴趣的。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蜗牛的外形,我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中蛇的介绍,还特地找来了蛇的图片,让幼儿通过了解蛇的游动来理解蜗牛的爬行,但是,孩子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蜗牛的块状足深深地埋在缩在壳里的蜗牛身体下面,因而就引不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对此,我也没有强迫幼儿去探索。因此,在网络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只用虚线来表示,即教师对这预设的内容没有实施完成,而是予以放弃。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当幼儿自发生成网络外的内容时,教师应予以支持协助,为他们的生成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在“蜗牛”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有天早晨,早来的孩子和我一起为盆里的蜗牛清理食物残渣,周郁文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她高兴地告诉大家,她舅妈生了个小宝宝,朱韬衡便问:“老师,蜗牛什么时候生小宝宝?”“蜗牛怎么生小宝宝呀?”小朋友的问话把我难住了。再说,我预设的网络里也没有这一内容。于是,我灵机一动,反问他们:“你们猜猜看,小蜗牛怎么生小宝宝的?”这下,小朋友七嘴八舌地热闹开了,有的说:“大概是象我妈妈一样,用手术刀把小蜗牛从妈妈的身体里取出来的。”有的说:“会不会象蚕宝宝一样,产下卵,自己醒过来的。”那么,到底是谁说得有道理呢,我心里也没底。于是,我建议他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或者到图书馆网上查查资料,同时,我自己也在网上进入“蜗牛的世界”找来了关于蜗牛繁殖的资料说明。就这样小朋友满意地找到了关于蜗牛怎么生小宝宝的答案,于是,便天天观察盒子里有没有蜗牛产下的卵。
     通过实践,让我明白,教师预设的主题网络,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探索时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教师的计划与儿童的兴趣需要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会生成一些教师并未预设的学习内容,教师应予以幼儿自发生成活动支持和鼓励,并为其创设条件来顺应和推动儿童的发展。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随机的教育时机,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孩子们在饲养一阶段蜗牛后,对那些可爱的蜗牛产生了感情,一有空便喜欢用小手去碰碰它们伸到壳外的身体,每次碰过蜗牛后,他们的小手便变得湿嗒嗒粘乎乎的,就一定要去洗手。这不也是一个可让幼儿探索的小蜗牛的生理现象吗?可在主题网络图中我并没有编制这一内容。于是,我随机生成,我问孩子们“你们的手为什么会这样?”“噢,我碰到了小蜗牛的鼻涕了!”黄舜告诉我。“是吗?”我向幼儿展示了付一带来的关于小蜗牛的儿歌本:“这里有首儿歌,你想知道小蜗牛身上发粘的秘密吗!儿歌会告诉你的。”于是,大家愉快地学习了“小蜗牛找家”的儿歌,“小蜗牛,四处跑,他怕妈妈找不到,想个办法好不好,画条银线作记号。”聪明的小朋友马上顿悟出来:怪不得小蜗牛身上,小蜗牛爬过的地方都是粘乎乎的,原来它是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分泌出很多粘液的缘故。于是,许多孩子边念儿歌边伸出小手再去碰碰蜗牛那粘乎乎的身体,脸上写满了发现的乐趣。
    教师在制定计划和编制主题网络时,不可能对成人要求和儿童需要的相互切合把握得十分理想。因此,从教师的立场出发,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根据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增添新的内容以适合儿童的需要,教师准确地捕捉时机,就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主题展示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主题的展示。一走进我们的活动室,便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蜗牛世界。你看,饲养角里蜗牛养殖园地;活动室外是关于“蜗牛”的主题网络图;“巧手吧”里是孩子做的快乐蜗牛城;墙头一侧是小朋友对蜗牛爱吃食物的观察记录;另一侧则是幼儿搜集来的关于“蜗牛”的资料、照片、音像作品…… 还有孩子们利用铜心线、纸盒、塑料盆等把自己装扮成一只只蜗牛的“我是蜗牛”的活动展示。
  在主题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机会和空间场所鼓励幼儿以各种形式展示成果,如小制作、照片、图画、资料,对每一幼儿的表现表示欣赏和理解,倾听他们的亲身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分享他们发现的喜悦。在主题的展示过程中,我们更应重视儿童的自主展示活动,幼儿发现的喜悦需要更多的人去分享,于是,他们自发地向隔壁班幼儿、姐妹班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如:他们会拿了小蜗牛的照片煞有介事地告知中一班的小朋友:“你们把小蜗牛画错了,它的眼睛应长在触角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孩子们将更有信心地进行不断地探索、发现,推动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后,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处理好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和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理解了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而不应是成人强加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幼儿的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在活动中顺应和推动幼儿,促进我们的孩子最大程度的发展。
  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外面的世界好可爱。打开那扇门,让我们的孩子象鸟儿那样自由放飞探索去吧。

 

    参考文献
   1、上海幼教网《对生成活动设计的思考》作者:郑弘

    2、《幼教博览》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改善亲子教育现状的探究及思考    下一篇: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说——从诗歌《妈妈您别这样》想到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