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浅析“儿童中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推进策略 市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案例)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幼儿园  吴小旦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本文拟通过对幼儿园中“区域活动”现状的分析,提出“儿童中心”的概念,通过对“儿童中心”的区域活动特点的梳理,明确区域活动的推进策略: 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多元联通,共生共容; 教师要以自身为影响媒介——选择方式,实施干预; 幼儿园要实施园本课程改革——三个变为,三个整合等多种途径,使区域活动真正充分激发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发展潜能,全面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从而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关键词】

  儿童中心  区域活动  幼儿园  推进策略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受到幼儿园的普遍重视,并成为幼儿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不足之处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美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缺乏对区域活动理念的全方位理解

目前一些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往往受到思维模式的局限,总是用单一的思维来思考与设置区域活动,眼睛总是盯在目前将要创设的几个活动区域上,比较多的考虑设置什么区域、每一区域的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关键经验、需要投放的材料及活动的内容上,并忙于寻找、收集材料,致使区域活动脱离或孤立于整个幼儿园教育活动系统之外。

  (二)教师对于自身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把握困难

    一些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仍是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对幼儿的活动强制性的干预太多,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而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觉得幼儿自己玩就行了,老师只要管好不要出什么事故就可以了,并未更多的观察幼儿。这写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的角色把握不够准确。

(三)区域活动被认为只是幼儿园集体活动的补充

许多教师在观念上依然存在重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的倾向,于是教师往往将精力主要放在“上课”上,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甚或“摆设”,教师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教研。导致教师在活动材料的投放时机上未能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节律相适应,使区域活动成了幼儿的自由活动,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甚至与其他正式的教学活动相抵触。

二、“儿童中心”的幼儿园区域内涵、特点

“儿童中心” 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强调教育活动要围绕着儿童开展,并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儿童中心”的区域活动,旨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儿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发展潜能,以全面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

 “儿童中心”的幼儿园区域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开展应常态化

基于“儿童中心”理念的区域活动必然要求全面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贯穿于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者应该将区域活动常态化,使其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与集体教学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区域活动的内涵应整合化

“儿童中心”的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所以要以教育的整体观来看待幼儿的学习,以整合的理念计划、组织、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所有游戏,打破课程中学科间的界限和分科教学对区域活动整合的限制,将整合的教育观融入课程中,渗透在区域活动里。

(三)区域活动的建设应差异化

“儿童中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应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学习节奏的教学方式。儿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籍由活动材料的主动学习,自主地探究,他们的经验、能力和态度在老师、同伴和材料的互动中得到综合提升。所以,“儿童中心”的区域活动必须是差异教育,所提供的材料、教师的引导必须是“精心设计”的“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

三、“儿童中心”区域活动的推进策略

(一)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多元联通,共生共容

“儿童中心”的区域活动对教师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师从思维上主动地拆除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及与幼儿园其它活动之间的“界限”,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以多元和联通的思维设计与设置幼儿园区域活动。

首先,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正规军”

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房子的秘密”的主题活动时,就通过区域活动设置来完成很多的主题目标:认识房子的结构、了解不同形式房子的用途,体验制作的快乐。在美工区投放了微型成品房子、蛋糕盘、油画棒、色卡纸,让幼儿创造性设计房子、装饰房子。在建构区投放了塑料积木,让幼儿根据范例或创造性地拼插立体房子。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房子模型的配件,让幼儿尝试根据房子的各部分特征、用途有目的地组合制作成品房子。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与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就不再是分隔与肢解的,而是完整的一个连续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幼儿的“经验流”。

其次,有机联系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区域一般包括:常态性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和主题性区域;具体可以分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语言区、角色游戏区、建构区、运动区、音乐区等。

“儿童中心”的的区域活动,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将不同区域合理分割或连通。如:幼儿在建构区分别搭建动物园和大桥,建构区域自然就会被分成两部分;幼儿在游戏中把建构区建造的房子、车子等作品放置到表演区中,建构区与表演区就会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区域之间的流动又是和区域内部以及各区域中幼儿之间的流动密切相关的。在“儿童中心”的活动中,幼儿根据需要可以互串区域,这种幼儿间的互动可以引发、促进区域之间的互动,让我们的区域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了一个整体。

再次,加强区域活动与幼儿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

幼儿家长不仅仅只是材料的提供者,也是区域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同时,也要更为有效地利用社区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如前面所说的班级在进行“房子的秘密”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在可以让家长先带幼儿到社区去参观、感受各种各样房子的不同结构(如教堂、老房子、邮局、银行、饭店等),孩子积累许多相关的丰富经验后,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就能完成更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要求。

上述三种情形所说明的一点就是要使教师打破封闭的二元对立思维,树立一种联通、多元思维,拓展区域活动与其它活动之间的边缘地带,在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及家庭、社区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关系,达到教育系统中各异质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

(二)教师要以自身为影响媒介——选择方式,实施干预

“儿童中心” 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进行自发工作的“导师”,为孩子准备好适宜的环境,以自身为影响媒介,巧妙地采取各种方式或示范,或合作,或介入,为幼儿提供支持性干预,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

◆将要放弃时---平行式干预

平行式干预是指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意在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情况描述: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建构区无序、杂乱地摆弄积木,不知道该搭建,准备放弃的时候,就可在幼儿旁边坐下来,用同样的积木搭建大桥或房子,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另一方面也促使幼儿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材料达到自己的建构目的。

特点:使幼儿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避免了教师的指导可能成为幼儿活动干扰的倾向。

 ◆有求于师时----融入式干预

在区域活动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时,教师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融入活动情境,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的目的。

情况描述:老师观察到幼儿在“邮局”游戏中只是单调地从信箱取出信,然后给别人送信,于是就以“寄信人”的角色出现,假装不知道如何写地址、在哪里贴邮票、贴多少钱邮票去询问,以吸引邮局的“工作人员”主动讨论并介绍,进一步丰富幼儿游戏的情节。

特点:要避免教师直截了当发号指令左右幼儿游戏的情况,教师更多地是以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导引游戏的发展。

 ◆发生争执时----领导式干预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与领导。  

情况描述:在“角色游戏”区,当教师发现两个幼儿都要当医生,但是只有一个医生名额,所以发生了争论。教师就介入了幼儿的活动,告诉孩子医院不仅需要医生,也需要护士,护士打针的水平比医生还高,“医生”、“护士”2人可以调换着玩。

特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处于领导与控制的地位。它要求教师有效地把握干预幼儿活动的时机,不要因自己的干预而破坏或干扰了幼儿活动的进程或兴致,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在这三种指导方式中,前两种属于间接指导策略,在不影响幼儿活动进程的前提下,保证了活动的深入。而第三种方式是一种直接指导策略,它更多运用的是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展。作为教师要依幼儿活动情形,灵活地选择干预的策略,有效地进行指导。

(三)融入幼儿园课程——二个变为,二个整合

“儿童中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要以教育的整体观来看待幼儿的学习,以整合的理念计划、组织、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所有游戏,打破课程中学科间的界限和分科教学对区域活动整合的限制,将整合的教育观融入课程中,渗透在区域活动里。

1.二个变为

(1)地位由“点缀”变为“主调”

①合理制订区域活动目标,与课程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中不同的主题拟定区域活动目标,按月、周确定小目标。

▲制定的目标要有层次性

同一内容,各年龄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如科学探索“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目标要具体

义乌市绣湖幼儿园区域活动目标   

 时间:2011.10.82011.10.30            班级:小一班

环境创设

主题内容《好吃的食物》

活动区

目标

娃娃家:

▲材料:水果、蔬菜造型      目标:模仿制作好吃的菜。

▲材料:衣服                目标:练习为小娃娃穿脱衣服。

美工区:

▲材料:广告色             目标:让幼儿尝试调色。

▲材料:油画棒             目标:练习小范围内涂色。

语言区:

▲材料:投放有关食物的图书  目标:能够基本上说出食物的名称

▲材料:投放数学类的图书    目标: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对物体进行分类。

  益智区:

▲材料:插管玩具  目标: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练习动手拼插。

▲材料:拼摆玩具  目标:能正确使用玩具。尝试创造自己喜欢的图案。

②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向课程更深处漫溯
     教师通过因人而异地提供开放性的活动材料,让孩子们大胆、主动、愉悦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如: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发现区,10月份的目标是通过操作初步了解感受弹性物品的特性、用途,提供的材料有拉力器、弹簧秤、橡皮筋、小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松紧带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这样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区域的时效性。

③科学安排制定区域活动时间

我们可以把区域分类分时进行,如:社会性的区域活动安排在入园、餐后和离园等环节中进行;学习性的区域活动在原来的教学活动时间进行。从而提高区域活动的效果。

(2)研讨由重“形式”变为重“材料”

“儿童中心”区域活动认为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材料为依托的,倡导教师从“准备教案”转向“准备幼儿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去发现、思考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其成长。

首先,对材料的评价应着眼于孩子的需要。现行的对区域材料的研究和评价往往是静态的,只停留在材料的材质、创意等方面,并没有基于儿童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要来考虑材料的合适与否。材料的静态评价容易使教师们产生对材料的“短期行为”,使教师对材料的制作跟不上孩子玩的速度。因此,教师对材料的评价要从“静态”走向“动态”,真正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需要,才有助于真正实现材料的教育价值。

其次,材料的选取、制作和投放要同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教师应随时对儿童的材料操作活动进行审视和评价,分析其是否能够反映一定的教学目标、孩子对材料是否有兴趣、数量是否合适、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适度的材料增添、补充和调整,才能有效保证区域活动的质量。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活动材料成为传递自身教育理念和增进师生交往的媒介,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2.二个整合

(1)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整合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开展虽然都是以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为出发点。但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以其个性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可以弥补主题活动中许多缺陷,能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很好的配合与补充,使每个幼儿的个别经验、特点得到体现。

如:大班主题活动《我的故事》中,《我的自画像》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由于受到以往绘画方式的影响,没有把自己个性化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无法体现主题的核心目标:感受“我”是与众不同的。于是教师在区域中新增了“我的成长档案”、“比比谁抓得多、跳得远”、“赞美会”、“我是主角才艺秀”等内容,孩子在不同的区域中感受、发现着自己外型、内心和能力上的独特之处。

一段时间后,孩子再次绘画《我的自画像》,结果画面丰富多了,表现手法也十分夸张,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是故事大王,就把自己的嘴巴画得很大;有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画得很大,因为他说“我拍球第一”;有的孩子则画了一个与自己个子一般大的巨形自画像,并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嘴里画了很多小音符,表明自己会唱歌,在心脏的部位画了一颗心形,表明自己很有爱心,手上画了一支笔,表明自己会画画……成人的欣赏与夸奖,更激发了同伴的表现欲望。

显然,区域活动已与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此,将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二种活动互相融合,幼儿在这整合活动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区域活动内容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整合

幼儿一日活动即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本身就是整合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尽量关注那些与幼儿兴趣、能力、已有经验相符合的生活内容,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内容,并把它们引入到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区域活动中建构整体经验,获得整体的发展。

如:小班《和水果宝宝一起玩》中,教师把幼儿带来的各种颜色的水果布置在“展示区”,让幼儿说说水果的各种颜色: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放到“水果店”出售,“娃娃家”购买后学习喂给娃娃穿吃,“妈妈”洗好后学习整理水果。

幼儿在这个整合性的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生活活动经验,对生活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深化和体验,真正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成为一个教育整体,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在这个整合性的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生活活动经验,对生活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深化和体验,真正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成为一个教育整体,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工作原则,区域活动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可展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乐手,大家共同演奏着一首首交相辉映、高潮迭起的“区域活动协奏曲”。让我们共同祈愿:给幼儿一个支点,让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给幼儿一个亮点,让他们照亮一片星空!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4773101008nmz.html  2012.3阅

2.严金芳.《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整合的实践》

http://www.mdeps.net/blog/user1/251/archives/2011/10774.html2012.3阅

3.朱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园常规培养的乐于渗透 市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案例)    下一篇:信心、静心、尽心、耐心——幼儿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市幼儿教育教学论文(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