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激活幼儿的快乐因子 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快乐是学习的内驱力,因为只有轻松和快乐的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比较单调与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让幼儿愉快地学习数学呢?我认为,教材的选择是幼儿快乐学数学的基础;材料的准备是幼儿愉快学数学的关键;活动的组织是幼儿愉快学习数学的重点;积极的评价是愉快学数学的升华。

[关键词]:快乐 学习数学 源泉 前提  重点  升华

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紧张的学习,孩子倍感痛苦;一种是轻松的学习,孩子享受的是快乐。快乐是学习的内驱力,因为只有轻松和快乐的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个孩子,心情愉快时与心情郁闷时的学习效果截然相反。即使是平时再“笨”的孩子,只要他们心情愉悦,学习内容、活动材料、活动方式是他们感兴趣的,孩子就会学得积极又主动。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幼儿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很有好处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数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做到既释放了孩子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收获了知识呢?

一、           教材的选择是幼儿快乐学数学的源泉。

教材内容的选择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合理的选材是幼儿愉快学习的保证。在数学活动选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具有较强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内容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注重了各领域活动的整合性,分属于科学领域的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与语言、社会、艺术、健康领域都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即我们所说的“横向联系”,教师应深刻挖掘数学内容与相关领域的这种横向联系,选择联系较强的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呈现给幼儿,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究热情。

同时,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严密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问题解决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往往会渗透到不同的数学内容中去,这就使这些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以这种思想或方法为纽带建立了纵向联系,而这种纵向联系也需要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揭示、探索,因而事先去挖掘这些联系,就成为选材的一个视角。如:大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应充分考虑各课时的关联,开始学习2、3的组成时,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着重让幼儿感受学习组成的特点,理解组成的内涵;而学习4、5的组成时,注重教师与幼儿的互助,知道学习的方法;后面6、7等数的组成的学习,则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根据前后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各数的组成,若教师仍不厌其烦地说教,幼儿必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内容按排,幼儿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自由的学习”,即掌握思想而免于机械记忆之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当幼儿进一步遇到类似问题时,幼儿的这种探究意识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最终以发现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2、选择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在选材时,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选取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选材必须建立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而且必须是其年龄段感兴趣的,有能力做到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积极愉快地学习数学。

二、材料的准备是幼儿愉快学数学的前提。

数学确实是比较抽象的,但过早强调抽象符号的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使幼儿觉得厌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材料的提供关系到幼儿数学活动的质量,它的作用不容低估。这是因为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这些都与操作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准备好合适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接近数学、走进数学,从而喜欢数学。

1、材料的拟人化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可圈可点,也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如何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呢?幼儿往往对拟人化的事物更感兴趣,将操作材料拟人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吸引孩子的双眼。
    例如,在认识各种图形时,让幼儿机械地记住图形的名称及特点,幼儿一定会板着脸,一副苦闷的样子;如果让这些图形“长”上眼睛、嘴巴,变成一个个的图形宝宝,让这些图形宝宝一一亮相在孩子们面前,孩子眼中单调的图形一下子变成了有手有脚有表情的小宝宝时,孩子们的热情异常高涨,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了。

2、材料的多样性

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适应每一位幼儿。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层次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例如,在“给图形宝宝排队”的活动中,提供不同难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以按照排序图示进行模仿操作;能力一般的幼儿选择两种图形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选择多种图形,进行自主排序。

材料作为目标的载体,在围绕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供多种类型的操作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如在巩固认识各种图形时,可以提供教师剪好的图形,让幼儿把图形当作“小石头”进行铺路活动;把图形当作饼干,喂小动物吃饼干;把图形当作小宝宝,送图形宝宝回家。提供各种图形、剪刀和糨糊,可以让幼儿将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将一个圆形剪成两个半圆形;用来“变”图形。也可以用剪好的各种图形拼图案,感受图形的组合。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这些丰富多彩的材料,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习得。

3、材料的变化性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所需操作材料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在“送图形宝宝回家”时,第一次投放的材料以单一特征为主,有利于幼儿感受特征;第二次材料则加以形状、颜色、大小的干扰,逐步递加了难度。也正是由于学具的阶段性特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再者,我们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大多是使用各种纸质剪成的几何图形,长期如此,再好的操作材料,幼儿也会厌倦,如果采用其它质地的材料,如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废旧的瓶盖,让幼儿进行点数活动;可以根据瓶盖颜色的不同,集合3~4种有颜色的瓶盖,进行按规则排序的活动:还可以按颜色或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可以在瓶盖上写数字、加减符号、等号、分合号,并与记录卡相结合,进行学习或复习10以内的组成活动。这样会让幼儿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幼儿更愿通过对其的操作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因此,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兴趣入手,挖掘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的组织是幼儿愉快学习数学的重点。

数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我们面对的教材是静态的,我们面对的材料是静态的,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把静态的教材与材料动态化。让幼儿愉快地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1、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组织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情境创设的目标旨在解决数学问题,幼儿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数学问题回归现实生活,以便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探究、愉快学习、获得知识。

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小动物排第几(5的序数)”的教学活动,我以“小动物玩滑梯”引出课题,所选的小动物都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通过让幼儿无意识地讲述某某小动物排第几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序数认知的能力。又根据幼儿生活中的住房特点,设置了“动物公寓”,让幼儿帮助玩累了的动物找家。“公寓”中我又设计了,如果找到了某动物的家,门可以打开,家中还有该动物的照片。这样的情境设计又一次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动脑筋、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没有创设这样的情境,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形式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请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3、实践操作自主化

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分析、参与。”孩子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那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孩子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孩子的思维是否活跃,幼儿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孩子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孩子的自我需要;要看孩子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孩子都在发言,而要看孩子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例如: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梯形后,我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你说我摆,就是用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梯形,摆你最拿手的东西,同伴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过了10分钟,我请一组一组的同伴来表演。其中有一组是这样说的:把大圆放在中间它是一个大橘子,大圆下面放一个大的长方形,那是车子。车子下面放上四个小圆。那是四个轮子。因为橘子太大了要用车子去运过来。孩子想出了房子呀,汽车呀……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如上下、前后,还有各种图形,和同伴们相互交流合作。同学们在玩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玩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幼儿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幼儿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幼儿的思维,将会让幼儿的数学学习犹如快乐体验。

四、积极的评价是愉快学数学的升华。

    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幼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幼儿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如:我班的向云飞小朋友数学活动时总是不自信,不敢举手发言。有一次在数学操作活动中,他偶然能正确并很快地回答答案。于是我对他伸出了大拇指。并当众幼儿的面夸奖:“向云飞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道加减题中,他都是第一个知道答案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向云飞第一。”“还是向云飞第一。”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第二天来园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特别的兴奋。可见表扬确实能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对呀,作为老师不要吝啬对孩子肯定的微笑和高高举起的大拇指。有人说过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即使老师的表扬掺了“水份”言过其实些,也没什么不可。因为多次表扬后,这部分的幼儿便会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成人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孩子,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眼中快乐的定义,作为成人,更作为教师,让我们弯下腰和孩子们的眼睛平视,看一看孩子眼中的快乐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体验中收获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慧和《学前儿童教学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2、雷国山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家园合力,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下一篇:从环境走向课程化环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