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诗意的、美丽的德育 心灵的、高效的德育——简谈教师德育的有效性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诗意的、美丽的德育  心灵的、高效的德育

           ————简谈教师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停下来  慢的艺术  宽容 高效  兵法  诗意

摘要:很多班主任喜欢狂风暴雨的教训,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德育本是一个很美丽的过程,教育本是慢的艺术,但美丽与慢并不意味着无效,停一停,思考总结再教育,用微笑来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用诗意的方式来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做高效率、有效果的德育。

         一停下来的智慧

在办公室,课间或者其他的休息时间,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班主任义愤填膺、义正言辞地教训——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和你讲过多少次,你怎么还是这样?学生或低下头啜泣、或一脸木然、或转过头一幅无所谓的样子。

这样的景象是班主任教育学生中最常见的景象,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坚持观察下去,我们会发现,在办公室被教训的学生总是那几个、教训的原因也总是那几点——不做作业、讲小话、上课发呆等等?一学期、两学期,一学年、两学年过去了,班主任依然在义愤填膺、学生依然需要教训————除了时间,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试问,这样的教育,效果在哪里?一两年,教师几乎把大半的精力花在某几个学生身上,学生却连容易改变的小习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有问题的,至少它是无效的。当学生三番五次犯同样的错误时,就暗示着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教训,甚至大发雷霆,我们需要的是——停下来。

停下来是一种智慧,是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心理学家杜威说,当人们处在一种被惩罚的状态时,他会认为自己的错误获得了替代性的取消。老师在狂风暴雨地教训学生的时候,学生心理其实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会把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教训做一个比较,如果老师的教训足够有冲击力,他会觉得——我已经得到惩罚了,我的错误抵消了,我获得了解脱。正是这样的心理才让学生会数次犯同样的错误。老师没有停下来,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没有自我纠正自我修复的机会。

  停下来,改一改,才是有效德育的智慧。

       二宽容是慢的艺术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是反教育的行为。德育需要的是宽容,是培育和保护。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沃尔泽的多元正义理论认为,宽容分为五种:1要和平、顺从地接受差异性

2被动的、随和的以及无恶意的冷漠兼收并蓄自成一统

3生于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忍耐与容忍

4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尊重,善于倾听与学习

5积极地拥护差异性

班主任作为教育者,往往总是过多地强调纪律。纪律当然是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严格的纪律是否就解决了一切的问题?纪律的意义是在于遵守还是为了引导?是不是违反一切的规则都要上升到严肃的纪律上?怎样在一种宽容的心态下,有尊重与耐心去引导学生而不是仅仅是管制学生?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曾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因为宿舍没有锁柜子,违法宿舍管理条例,被扣了一分。班主任留下全班的同学,把没有锁柜的学生和宿舍长站在讲台前,让他们作检讨,并大声训斥,声音响彻校园,全班同学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后来学生再也不敢不锁柜子了。

这个结果似乎是完美的,但这样的完美是教育需要的吗?没有锁柜子,不算什么大错,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成年人都可能忘记的事情,何况学生?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宽容与耐心,这样的小事提醒足够,班主任这样大张旗鼓的训斥,有必要吗?表面的完美结局,背后是对学生自尊的伤害、对学生人性的漠视、对教育规律的践踏。试想,在这样的班级里,在一个诚惶诚恐的环境中,学生又怎能快乐地成长呢?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感觉自己的生活被放逐了一样。我们需要一种细致的从容的心态去发现孩子、鼓励孩子。北大知名教授钱理群说:孩子需要的是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我们是如此的急躁——缺乏耐心、麻木——缺乏敏感,有这样的容易夸张放肆——不克制,狂热——不清醒,忽而陷入信心的沮丧——乐观精神的失落,忽而陷入无所作为的消极——行动智慧的缺失。所有的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教育精神的整体失落。

应该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要相信人的善的方向。好的班主任不应该是管人、制约人、惩罚人方面有创造力,这种管理的前提是有罪推断:我不管你,你就是坏人啦。好的教育方式就要用自然的恰当的方式成全人的禀赋。

教育本是缓慢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本需要慢的艺术。宽容就是一种慢的艺术。

三 诗意的与兵法的(兼论《班主任兵法》)

 我想通过一本书《班主任兵法》谈谈诗意的德育。

  万老师的兵法云云,看过很震撼,震撼之余,有堵塞般的不快,还是一吐为快吧。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有心人,一个忠实于教育,并真正地用心去做教育,既勤奋又颇有心计的教师,在这样一个功利横流、物质主义盛行,范跑跑与杨不管走红网络的时代,教师的职业操守与敬业精神受到空前挑战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本着爱去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老师,是让人敬佩和欣喜的。

  万老师的意义在于其实践的开创性,在于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性。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学生战斗的过程,这些过程对班主任来说,是可以去亦步亦趋地模仿的。其次,万老师训导的技巧非常好。“教亦有术”,确实术数颇多。像一位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更像一个微笑的狐狸和猎手,用狡黠的心态去等待、去逡巡、去审查自己的小猎物。再谈,万老师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角度,清楚明白教学与学生的角色定位,能用一种很冷静地心态去做好一个教师,当然更多时候是停留在“做”好。

   同时,万老师的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术有余而理不足,过多的技巧让教师陷入疲于奔命的战斗中,老师变成了一个消防员、警察、法官、带头大哥======虽然每一个角色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完美,但也仅仅是做完了工作。工作之后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工作背后又对老师意味着什么?看似完美的处理之后,有多少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呢?  

   

老师可能并没有思考,一些沉溺于兵法,去治人、去管人的老师也并没有去思考。德育的目的不是制定制度、去规范人、去管理人甚至去修理人,这并不是德育的初衷,更不是德育的本质与终极目的,它仅仅是德育的手段。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更应该是德育的主体,是学生有意识地去德育自己提升自己,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客体,去接受去遵守甚至被老师用一些计谋去整理。好的德育,是师生双方一种快乐的交流,是教师的身正为范的引导,是通过有限的规章制度去启发去开发去培养学生的美德。当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完全沉溺于设计用计去整理学生时,不管其初衷是出于爱与责任,还是仅仅出于方便管理,这种方法这种专注于术的兵法理论都离教育的本源较远,有舍本逐末之嫌。

更让人沉思的一个问题是:用兵法这样的术是否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有更温和更生动的方式,德育为什么不能具有诗意,而必须是短兵相接的兵法呢?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说: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在场”“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最终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如果崇尚于短兵相接的兵法,收获的是一时的效果,失去的是对人生命的成全。

德育本是一个很美丽的过程,守护着生命的成长本是很美丽的一件事,德育更多地呼唤诗意。

三育德于心方能成德于行

    停下来,寻找一种诗意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让德育深入人心,也只有深入心灵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才能够成德于行。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事务庞杂,如果仅仅沉溺于事务,仅仅是按照要求、遵守规定,是无法做到有效的德育的。德育的有效性依赖于一种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培育方式。班主任作为德育一线的执行者,只有拥有一种尊重生命、用宽容和赏识去对待生命、一成全所有的生命为价值导向、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培养对学生人格的敏感,才可能寻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培育方式。

   那种一刀切的规范式德育、那种暴风骤雨的惩罚式教育、那种居高临下的训斥式教育,可以偶尔为之,不应该成为德育的常态。德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只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德育,才能够做到成全学生的发展。

   育德于心方能成德于行,这才是有效的德育。(此文获校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张文质《生命化的教育与梦想》

         黄克剑《生命的智慧》

         杜威《心理学》

         林少敏《生成中的生命化教育》

         钱理群《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

         南怀瑾《听南怀瑾讲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定位和定向决定班级发展的深度和高度    下一篇:班主任管理也要学会“跟着感觉走” ——初中班级管理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