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探索有效的口头评价,追寻精彩的语文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  吴海丽

  【摘要】: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策略性地探索有效的口头评价,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催生认知的欲望,激发阅读课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有效 口头评价 幽默 赏识 设疑

  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部分,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活的,充满未知变数的,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所以,课堂中可供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采用口头评价,巧妙引领,将学生引入生成的思考环境中。口头评价是一门艺术,它不是机械化的回答“好”、“真有感情”、“你真棒”,不是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和片面,更不是在认识错误处做肯定的评价“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特别”,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探索有效的口头评价,创造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充满生命力的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在幽默中纠错,享受愉悦

  经研究表明,令人愉悦的幽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提高15%-50%。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对话进行的。因为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回答不一定都是准确的,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面对尴尬的场面,教师通常会批评、说教、示范,但稍有不当,不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可能让课堂遭遇瓶颈效应。此时,教师如果运用幽默的语言缓和当时紧张的气氛,就会如一道菜里加了味精,不仅可以感染学生,而且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精神集中,热情投入,思维活跃,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咱们不妨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小秧苗脱险记》时的片段,教师让学生读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后说的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孩子朗读这句话时很兴奋,声音很响亮。教师微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和听课老师齐声哄笑起来。这位学生也会心地耷拉着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便读出了效果。其他孩子们都敬佩地注视着老师,小手举得像一片小树林,争先恐后要求朗读。

  这位教师通过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喘不过气来”读出来。这种情趣性的评价与学习内容相渗透,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少了几许理性和机械,多了几许灵动和感性。这样的课堂使“学”者轻松,“教”者惬意,“听”者享受,何乐而不为?

  二。在赏识中畅言,激发创新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百分之百地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他们是不是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是不是形成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用富有情感、精炼的语言去评价,将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让他们的心里得到满足。教师的赏识,让课堂的空气自由了,学生的心情放松了,情感释然了,创新的火花当然会闪现了。

  在语文课中,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了,可谓是“谈写色变”。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仿写的训练。当学习《四季》“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小朋友们学得很起劲,读得很有韵味。我说:“小朋友能背能诵,多像个小朗诵家,如果能模仿课文,写写《果园里》就更了不起了!”一个平时顽皮的学生第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说:“石榴咧嘴微微笑。”我不禁为他鼓掌并表扬说:“一位伟大的小诗人在我们班诞生了!我期待还会有更多的诗人出现。”我还郑重其事地为他颁发“小诗人名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可是特有诱惑力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我--”,好多句子从他们嘴里冒出来:“西瓜挺个圆圆肚。”“桔子中间藏月儿。”“颗颗葡萄像玛瑙。”“草莓酸甜披芝麻”,那充满童真的话语简直让人刮目相看。新课程的口头评价提倡教师运用强化赏识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挖掘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赏识、小小的奖励,都是孩子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三。在等待中拔节,撞击火花

  当课堂出现与众不同的声音,与作者和文本相矛盾时,教师不必因为怕耽搁了预设进程而置之不理或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只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研读、思考、讨论、交流中心灵与心灵,心灵与文本的交流,智慧与智慧,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你将发现在你耐心地等待中,学生会慢慢探索到问题的本源,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树立自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课堂也会焕发出鲜活的光彩。如,一教师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发生这样的一幕: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一个怎样的班长?

  生: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老班长并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事情,和诚实守信并没有关系。

  ……

  师:别急别急,我们先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好吗?

  生:老班长曾经答应过指导员,不管有多艰难,都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可还没走出草地,老班长就死了,所以我认为他言而无信,他自己在临死之前也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师:很高兴听到你独到的观点,说明你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同学们,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不愿意让自己活下去吗?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老班长为什么就是不喝那救命的鱼汤?

  (学生边读边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一词看出老班长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算喝下鱼汤也活不下去,就不浪费这救命的鱼汤,省下来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中说“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可见,老班长总把的东西让给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之所以把东西让给他们,是因为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师:现在咱们回到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吗?

  生:他当然是,他答应指导员要将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他们是无恙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

  阅读,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不喝救命鱼汤的老班长,被学生认为是不诚实守信的人,与文本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当误解一时无法解除时,教师科学、合理地等待,将问题抛给学生,成了课堂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悟出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前因后果,使师生、文本之间有了认识上的沟通、心灵上的融合、思维上的撞激。 这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熟知,又要求教师有一双辩证的双耳,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给予理性、中肯的评价。问题一旦铺展开来,教师要还原真实的课堂,深挖文本,不偏不倚地把握动向,处理得恰到好处,才会创设出“会归沧海助波澜”的深远意境。

  四。在迷津处指点,构建价值观

  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求是多元的、开放的,对话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然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价值观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担心否定学生的回答,怕担上一个“扼杀孩子个性”的罪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当学生的“体验”与一些正确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教师要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段,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通常会有意外的收获,避免学生走入思维的误区,为课堂打开一条通往成功的意外的美丽的通道。教师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抑或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抑或一棒子打死的独裁者。如,课外阅读课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西游记》中人物的看法,孩子们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生:老师,我感觉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责怪他,他就撇下唐僧不管,自己回花果山去了。

  师:但是后来孙悟空回来了吗?

  生:他不但回到师父身边,还帮师父取得了真经,他的功力可不小啊!

  师:是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生:我认为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能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毅力有恒心。

  师:那么我想问你,白骨精动脑筋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竭尽全力要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学生认为“白骨精为了能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毅力有恒心。”这样的感悟令人震惊。如果我们置之不理,甚至鼓掌称赞“你的想法真特别”。那么“竭尽全力去做坏事的人要佩服”这样的课堂带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人生价值,我们可想而知。这位教师及时运用了诊断式评价,引导学生知道“竭尽全力去做坏事,不值得敬佩。”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生成,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位。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要及时捕捉与众不同的观点,经过评价指出其认识上的误区,启发他再次思考,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五。在设疑中豁然,激活思维

  教师的口头评价,不仅起调节作用,而且起推动作用。因此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言应当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由于年龄及认知的特点,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在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此时,教师抓住关键之处给予适时设疑,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激活原本封存的思维,从而深入文本,走进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困惑在启发中得以解开,在引导中得以释然。如我在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试教时,这样问道:“父亲挖了38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放弃呢?”虽然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因为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但这样的答案还无法深入了解任务的内涵。在评课中,老师们群策群力,认为我应当在38个小时处设疑评价。在接下来的公开课上,学生也在这个地方受阻了。这时,我评价说:“38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它仅仅是38小时吗?这38小时意味着什么?在这38小时里,这对父与子在想些什么?”学生1说:“无论我受多少伤,流多少血,都要把儿子救出来。”学生2说:“我相信我的儿子也一直在等我去救他,因为我说过永远和儿子在一起,我不能让他失望。”学生3说:“这个父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永远和儿子在一起,是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父亲对阿曼达的关爱让父亲坚持挖了38小时,还没有放弃。”……

  通过教师的适时设疑,学生由一句简单的话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内涵,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原本受阻、封存的思维,豁然开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六。在灵性处点拨,丰盈感悟

  学生是有生命的,他们用纯真的童心解读文本,他们一句灵性的回答,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巧妙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灵性处,运用独具匠心的口头评价,将这个隐含的信息抛砖引玉,辐射开去,架起通向文本的桥梁,让学生运用才智,由表及里,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创新的火花和丰盈的感悟。我们且来看一名师教学《小英雄雨来》的教学片段--

  教师正煽情地小结,准备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这时,一位学生举手。

  生:老师,为什么日本鬼子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杀了,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说明你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这是日本鬼子的狡猾之处,他们想告诉村民,如果不乖乖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我觉得,鬼子想用这个办法把李大叔引出来。

  生:鬼子的真正目的是抓住李大叔,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后,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的。

  ……

  在案例中,“为什么日本鬼子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杀了,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一个看上去平常无聊的问题,却被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顺其“疑问”拓展开来,促使学生探究,推理,层层递进,使课堂掀起思维的狂潮。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课堂的“闪光点”,活化评价深挖文本,那么,这个灵动的闪光点就会折射出绚丽的光彩,使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层次地挖掘。

  口头评价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是有生命的,它不是机械地重复,不是面无表情地施舍。精彩有效的口头评价准确而形象,丰富而灵动,能使人激动,激起自信,点燃热情,催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唯有学习良好的口语素养、正确的教育理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积淀,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静心聆听学生内心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使孩子们在“求学路”上“笑脸红红,小眼亮亮,小手高举,小口常开”,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①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②《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Z1期

  ③莫云华、潘君琴:《 反思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 百度网

  ④徐永健:《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评价的多元思考》, 百度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升对话质量 构建生命课堂    下一篇:探索低段词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