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感受生活 提高作文水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长屿小学  张婉红

  摘要: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有机土壤”,一旦离开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学生的作文将会空洞无物,黯然无光。只有引导学生对生活善于“立体观察,多维感受;借助阅读,增加感受;辨析事物,正确感受;参与生活,真切感受;勤于记录,积累感受;点拨引导,表达感受”,作文才有充实的内容,学生写作就不愁无米之炊。
  关键词:作文 生活 感受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而后形成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材料写”是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这也是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专家曾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只要我们稍稍查阅一下资料,就会发现方法、途径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强调观察,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因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作文。问题似乎应该得到解决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令人疑惑的现象:“没有材料写”的问题仍然存在,原因究竟何在?--方法、技巧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作文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客观生活,它所反映的更是作者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而这一“木”之本、一“水”之源就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没有了这些真切感受又何来“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的习作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作文的阶段目标为:(1--2年级):“……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5--6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⑴细细阅读上述目标中的文字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一、凭借阅读、加深感受
  阅读,是最常见的语文实践形式。古人说:“劳于阅读,逸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也有很多专家研究过“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吸收,是“入”;写是倾吐,是“出”。有“入”才有“出”。因此,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来增加感受,这是一条最主要、最重要的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努力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一是定量,即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阅读数量的要求,不打折扣地完成。二是博览,就是要求学生尽可能把阅读面开拓得广一些,不要过早地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不要过早地限制阅读面。寓言、童话、诗歌、小说、科技读物、优秀作文都去读一些,逐步达到“厚积薄发”。同时,我还介绍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怎样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怎样做阅读卡片或读书笔记,怎样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其次,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家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要求学生能领会不同文章的巧妙构思,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我还通过开展演讲、辩论、办报、竞赛等活动,要求学生谈谈读后的一点感受,交流阅读收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内容、有方向、有方法,为他们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除了借助课外阅读来增加感受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注重挖掘教材资源,加以引导和指点,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策略来丰富学生真切、独特的感受。具体做法是,或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或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或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或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一大篇。如在教《第一场雪》时,我让学生抓重点词“白蒙蒙、纷纷扬扬、随风飘扬”等理解下雪时的景象后,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词语写一个生活中见过的景象。下课了,有一个学生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能从我们的教室里感受到下雪时的情景。”我很奇怪,让他写出来,他写道:下课了,语文老师走出教室,负责擦黑板的同学跑上讲台,动作麻利地擦着黑板。顿时,教室里飘浮起白蒙蒙的一片,纷纷扬扬,迅速地从黑板撒向讲台,撒向课桌,撒向同学们的头上,肩上……“。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再加上教师指导得法,学生是能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的。
  二、立体观察,多维感受
  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⑵他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这个”流“就必须感受好生活这个”源“。”生活“的面是很广的。在学校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体验活动的乐趣;走出校园,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各种不同的人进行接触交流,感悟生活的真谛;可以让父母带着他们走进大自然,饱览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的风光,开放他们的视野。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拥有真切的体会和感受,从内心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所写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1、感受”自我“ 也感受”他人“
  每一个人在”看、听“的时候,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认识和感受,问题在于学生习惯于留心外在的客观生活,而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在指导学生留意生活的同时,要告诉他们,除了去看别人怎么做,去听别人怎么说之外,还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要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辛苦、宠爱的幸福与烦恼、成长的喜悦与忧愁……当然,学生的生活空间,除了”自我“,还有”他人“:如父母、邻居、老师、同学等,都是亲近而又熟悉的人,与他们的交往,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平时除了注重发现自我的同时,也要去观察感受”他人“。喜欢的、感谢的、讨厌的、憎恨的,值得尊敬、歌颂、赞美的等等都要留意观察、感受。如为了写好《一个敬佩的人》,我要求学生争取去与要写的人进行访谈或调查,如写爸爸,可以去向妈妈了解,写学校里的先进老师,可以去采访校长。通过这样的途径所得的素材将更丰富,更典型。
  2、感受”生活“也感受”自然“
  生活就是一本书,让我们把作文引向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把作文引向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像大自然一样鲜艳多姿。春华秋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自然的广袤、丰富、斑斓,各具形态的形象,千变万化的自然音响,无不刺激着孩子的各个感官。无论是日月星辰、风云雨雪,还是霞雾露霜、雷电彩虹;无论是晨午暮夜、春夏秋冬,还是山林原野、江河湖海;无论是飞禽走兽、昆虫鱼虾,还是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能唤起他们心中的无比愉悦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拥抱大自然,沐浴着大自然的风雨和阳光,翻几座山岭,趟几道小溪,采几片树叶,摘几朵野花,捉几只青虫,画几幅山水画……让他们真正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用之不竭“的写作”活水“。如在”学雷锋活动日“中,我要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实践”雷锋精神“。其中一组同学想到用课余时间去”捡垃圾“,为班级创收。他们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把学校里能卖钱的垃圾都捡来去换钱,没想到最后到手的还不到10元。满头大汗的他们看着这手里的几元钱,高兴、失望、奇怪……情感世界像打翻了五味瓶。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一一写出来,结果这次习作真正让”文为心声“得到了印证。大家既觉得有内容可写,有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辨析事物,倾心感受
  要想使学生感受事物,不仅要学生身心投入,而且要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心理储存,触发见景之情,瞻物之意,睹人之思,细细体会,真切感受,使物象和意象产生共振,进入”绿叶急低知鸟立,草萍微动觉鱼行“的艺术境界。当然,学生会因为生活环境、知识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秋游野炊“,就有许多不同的体验:《草地上的快乐大拼餐》、《手忙脚乱的”黑猫厨师“》、《上生下焦的”夹生饭“》、《谢谢男生》、《啊!忘了放盐》……这些妙趣横生的题目就是学生对”野炊活动“的独特感受。又如,学生真切感受过”校长为学生上课“这件事,也就有了充实的内容:《紧张的一节课》、《我真担心》、《难忘的一节课》、《终于下课了》、《想不到一事》、《真难得》等等,”担心、紧张、高兴、佩服、赞美“就是学生的不同感受。当然,生活纷繁复杂,有的还蒙上了层层迷雾。小学生的阅历有限,思想单纯,再加上家庭成员的影响,单凭一人之见,一孔之见,一时之见,对生活中事物的感受往往比较直观;同时,由于年龄的关系,看问题容易偏激,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这就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正确感受。因此,要常常提醒学生,看事情要用辨证的眼光,懂得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经常从”零用钱比多少、父母地位比高低、家庭条件比好差、大吃大喝、赌博送礼、迷恋网上游戏“这些家庭、社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入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辨析,增强是非辨别能力,促进他们从多方面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
  四、体验生活,真切感受
  了解、感受生活,不但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且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江泽民曾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⑶叶圣陶也曾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历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须失败的勾当。“⑷江总书记的”参加社会实践“和叶老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经历“主张就是强调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生活圈,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以及紧张的学习生活,这个生活圈极为有限。因此,我们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组织学生多做、多练、多”玩“,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又学会痛痛快快地参与生活实践。如在”‘盲人’摸‘象’“的作文活动课中,我让学生来摸摸事先装进布袋里的小东西,要求边摸边说所摸到的东西的软硬度等,然后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再拿出来看看是不是与说的一致,最后把游戏中最感兴趣的过程、情节写下来,虽然学生猜对的却很少,但是写得却都非常生动。在体验中”玩“,体验中”思“,体验中”悟“,做家务、养花、喂养小动物、做小制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实验……一边参与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体验中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真切的体验,学生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会感受到生活原本是这样的妙趣横生。
  五、勤于记录,积累感受
  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的同时,还要学会善于积累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⑸的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记一遍“。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过境迁,往往”如隔云雾“,即使能落笔成文也很难具体生动。如我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口袋里常备一本小本子,作为平时积累时记录用。然后把自己这一星期积累的经验或好词句等通过整理在课前的五分钟系列演讲中加以朗诵,让大家都来感受积累。勤记录是丰富作文内容的好方法。记录笔记可以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断,也可以是关于人事、景物的只言片语;既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备忘录“,内容丰富,形式自由。教师可采取”只批不改“的方法,以肯定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一般来说,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历历在目的必然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生活,但是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所反映的间接生活,具有即时性、广泛性,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把这些内容勤作记录,通过组合、迁移、类比、延伸,同时可以转化为作文素材。习作时,翻阅自己的材料记录,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记忆、想象和合理的联想,自然是”游刃有余“。
  六、点拨引导,表达感受
  文章写不好,往往由于没有感受材料,或者感受材料不够多,但有时有了材料,却不能够表达,也是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生拥有大量的生活感受材料的同时,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古人主张,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规矩“是”巧“的基础和途径。”巧“是”规矩“的目的和归宿。这里的”规矩“指的就是指导。在很多情况下,不加以指导而让学生自由地写,实际上增加了取材、构思的难度,让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精读课文”范文“的作用,让学生先用类同的内容动口说、动笔写,可以是一个句式,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几段话……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领悟并掌握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
  总而言之,生活是写作的沃土,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则是写作的种子,离开对生活的深切理解和真实感受,作文这一园地终将”颗粒无收“,沦为荒漠。而当学生学会了感受,善于表达他们真切的感受时,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的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本领,这时伴之以写作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巧妇不愁无米之炊“,作文内容的贫乏终将逐步克服,学生的作文必将出现万紫千红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页
  2、潘菽 《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冯特 《生物学纲要》。济南。济南出版社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5、叶昂龙。《小学作文”自主式“教学设计》 .宁波 . 宁波出版社。2003年5月
  6、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6月
  8、童富勇。《现代教育理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9、巢宗祺 雷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10、邹贤敏。《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湖北教育
  11、马 泉、赵士华。《国学大师丛书。马一浮评传》。百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
  12、王爱民。《小学语文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3、顾黄初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开明出版社。 1994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给语文命题插上“隐形的翅膀”    下一篇:风景这边独好——由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说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