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按一扇窗,引进春光——浅谈多媒体辅助低年级阅读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城西小学  傅伟敏

  [摘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课堂上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辅助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多媒体课件正具备了这种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络、博客、课件能多角度地拓宽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丰富评价方式,能竖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饱满的激情,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效率,注入了活力。

  [关键字]:多媒体  低年级  阅读教学

  钱钟书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低年级学生缺少生活沉淀和知识积累,对文本的深层感悟有一定障碍,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隔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凭借其图文并茂的特点,给学生按上一扇“窗”,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安享 “春光”,帮助他们跨越障碍,进一步理解、感悟文本,积累独特体验。

  一、开感官之窗,引兴趣入课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课上利用多媒体优势,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使课文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综合学习,能较快的入情入境,便于思维的扩散,记忆的加深,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音乐渲染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将音乐引入课堂,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更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插乐学文

  在学生品词品句时,适当地插入轻音乐曲,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曲子的同时,感受音乐与文本在基调、意境及情节的发展上的和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先播放一首《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听着这首明丽、欢快的歌曲,不知不觉中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在听完歌曲后,问道:“小朋友,听着这动听的歌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使学生通过歌曲看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体会到春天到来人们的喜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提前“触摸”文本内容。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也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2、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将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让动听的乐曲反映的形象和所朗读的课文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通过联觉作用进行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披文入情,受到感染,实现情感的共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册中的《日月潭》一文,蕴涵了作者对日月潭的无限喜爱和赞美。课前,我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开头中,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能将人带入梦幻境界的乐曲。在理解课文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日月潭的美景,接着,启发学生说说朗读这一节该用怎样的语气。学生纷纷说:“要读得慢一点”、“要读得轻一点”、“要用优美的语气读”……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在朗读中饱含赞美之情,形成语音已绝而语意未断之感。学生在舒缓的、轻柔的音乐中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阅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还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3、配乐练笔

  阅读教学中,找到适当的训练点,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课堂小练笔受到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尤其是学困生,在仓促中容易找不到写作的素材。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就能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就能为读写结合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如《丑小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补充安徒生生平资料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的丑小鸭,把想说的话请写下来。让学生联系起作者,再度与文本做深层对话,在音乐声中自由练笔。此时的音乐,不仅能催化情感,让学生产生进一步酝酿情感,更能在音乐声中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生命去感动生命,让那一只虽倍受苦难的丑小鸭和那个越挫越勇的安徒生在孩子们的心中真正留下了痕迹。

  (二)画面呈现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金建筑,风土人情……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呈现美丽画面,在写景的文章中更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美,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教学《葡萄沟》时,“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成串的葡萄挂于架下的图片,以及各色葡萄在阳光下的美态,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理解了词语;又如“阴房”、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因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教师讲解起来费时,又不够形象,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就能轻易解决这一问题。课件出示图片真实、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欣赏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动态演示

  多媒体技术能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运用多媒体,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说不清、道不明的重难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带动积极思维,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1、模拟现象

  低年级的阅读教材虽说浅显,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现代科技……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农村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单凭教师讲解,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也不易理解的,此时,借助多媒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复杂的物理现象、事物变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快速建立起清晰、形象、直观的图式,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三册课文《回声》中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槽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将一颗小石子扔进水槽内,观察水面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壁,又荡回来。随后,再让学生自由读相关段落,找出动词,联系刚才的实验加以体会。通过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再现场景

  对于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多媒体能很好地再现。学生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中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体验,因此在有场景描写的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再现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场景,置身当时的场景来朗读,来学习,使文本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

  如《精彩的马戏》一课,用“看马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学课文时插入动画。让从没看过马戏的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看马戏”的气氛以及马戏的精彩。播放马戏场的鼓掌声和喝彩声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马戏表演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直观播放这几个节目,开拓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小游戏--应聘马戏团的节目解说员。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样的教学,缩小了文本与现实间的差距,创设一个让学生放松、愉悦的情境,容易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也提高了课堂参与率与听课效率。

  3、课文欣赏

  欣赏配乐课文动画,配着优美的音乐,听着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欣赏,把他们带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经过一番欣赏,学生必能体会到课文的美,产生想一读为快的欲望,通过听,也为学生的初次阅读降低了难度,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配合课文文字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开信息之窗,引视野入堂

  (一)运用网络

  小学生阅历不足,科普文,说明文中的一些知识难以理解,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不仅能让学生检索到所需知识,从中筛选出信息,还能在搜集资料、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中化解难点,获得知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更多元、更立体的、更丰富的、也更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参与率。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到课外去搜寻信息,对文本进行补充或批判,利用好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酸的和甜的》的教学后,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不仅知道这来自于《伊索寓言》,还对其中的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又搜集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寓言进行阅读、交流,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网上资源通过连接相互联系的信息,促进了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构建,多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更是强化了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巧借博客

  博客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一个平台,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形成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博客这个人人平等的平台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它拓展了学生与文本、与同伴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沟通。教师适时地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学生的课堂练笔作品发布到网上后,看同学的日记、做出适当的评价是学生喜欢并乐意去做的。

  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内容进行联机讨论,全班学生可以针对对方的阅读理解,打开论坛板块,同时发表各自的看法,大大缩短传统课堂中讨论的等待时间。如《画家和牧童》一课中,学生围绕“你更欣赏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画家画技高超,又谦虚,很让人敬佩;有的说,牧童小小年纪,敢指出画家的错误,很诚实,很大胆……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发言。这时博客就大显身手了,学生不仅能在课上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也可以互相交流。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人思维的独特之处,进而取长补短。

  (三)课件出示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使它们向深度和广度上扩展。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寻找一些有关本篇课文的资料,制作成课件作为补充。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加深了解,而且对同类的情感在深度上有更多地认识,扩展了语文课本资源。

  在学习《月亮姐姐的新伙伴》这篇课文时,以人造卫星有关的知识为主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知识点。学生对此兴致很高,在语文课上针对自己查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三、开评价之窗,引信心入胸

  (一)媒体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主体必须多元化。在学生学习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家长。在阅读课上,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了多媒体,还可以用媒体评价这一新鲜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如教学《小小的船》时,当学生朗读得精彩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掌声,并用自己的语言营造氛围“瞧,小朋友读得真不错,小星星给我们送来了热烈的掌声,你听--”又如“小朋友读的好,声音响亮、整齐,还把这小小的船读得特别可爱,小船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礼物。”用多媒体出示一份漂亮的礼物图,接着传出动听的歌曲《小星星》作为课中操。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听,还能看,形式新颖、富有童趣,不仅仅是评价,对学生而言,还是享受。

  (二)及时反馈

  运用多媒体还能当堂呈现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反馈的及时性减少了学生理解过程中的某些习惯性错误。使学困生及时得到了帮助,保证了学习质量。多媒体还能将学生的典型错误和范例当堂呈现,让学生展开讨论,做到共享集体思想。

  心理学实验证明:反馈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反馈的目的是为矫正和补授。反馈越及时,教学效果越好。人机互动、立即反馈,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显著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提高了参与率,让全体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独立去获得知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诚如斯言,在课堂上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辅助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多媒体课件正具备了这种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情境,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饱满的激情,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更乐意接受教学,这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效率,注入了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黄晓地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何克抗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王 耘 叶忠根 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游泽清。现代教育技术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秦锡纯。语文教学创新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8]吴惟粤。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9]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周 峰。新媒体环境与教学创新。江苏教育。2002(01A)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与好书情牵一页    下一篇:爱在语文里——爱心作桥梁 育人润无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