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读”占鳌头,丰盈文言阅读课堂——小学高年级文言文启蒙教学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林剑红

  【摘要】: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家塾教学法》如是说。切中文言文教学的特性,让文言文启蒙教学立足于“读”,以读彰显教学的魅力,拓展教学的外延,来帮助学生积累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关键词】:特性  素读  品读  诵读

  上下五千年间,文坛蕴孕出一无比珍贵的瑰宝--文言文。它汇集历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现代汉语的根与源。远不同于现代文,文字简洁的它,并不乏深刻道理,微言大义;语言凝炼的它,并不失具象灵动,无穷回味。读之不能不叹其博大与精深,不能不拥有一探究竟的愿望。而今,打破了初中才初学文言文的惯例,小学人教版课标本于五六年级首次引入文言文,这如同在学生面前铺就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隧道,鼓励他们去亲近历史的印迹,引领他们去汲取文明的精髓,积淀文化素养,从而拥有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其作用与影响是深不可言的。

  现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如一新生儿,正茁壮成长。然,笔者以为须明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与初高中时期的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第四学段则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清楚地点明:“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言下之意,二者该是相互衔接的,前者为后者铺路搭桥。故,在学生初接触文言文之际,教师切不要以自身领悟为准则,一味拔高对学生理解的要求,将视角过多地停留于文言文语法、句法的深入分析上,这只会严重挫其学习情致,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另一种极端忧虑也不必出现:因为过于担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牵着学生步步谨慎。要知道古今汉语本是一家,“学生阅读文言文虽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先生所云)再言,现在的学生,在第一、第二学段起便已接触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古诗词,再接触一些短小的文言文,相信不会有过大的困难。

  因此,笔者以为,应相信我们的学生,牢牢把握住小学时期文言文教学的特点,立足于“读”,多样地读,技巧地读,读出感悟,读出万般精彩。既关注文言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共性,更凸显其特性所在。以下是笔者就“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之举足轻重,结合《杨氏之子》课例,谈自己的一些思索。

  一、切中文言文教学的特性,“读”占鳌头

  细观小学时期入选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皆为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读着琅琅上口。人说,“读”是“品”、“悟”的基础。宋人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便清晰地陈述出“读”之重要:“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确实,“读”,适用于普通的现代文教学,更是文言文启蒙教学的最佳首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借助阅读的法宝--“读”,强调学生充分读,熟读记诵,读而不厌,读中理解,丰富联想,丰满文本,从而得以亲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领悟文本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教育。同时,要注重以下几点,以便促读:

  1、巧妙点拨。“满堂言”的说教式课堂,会苦得教者自己口干舌噪,更让学生学得索然寡味,甚至对文言文生畏望而怯步。其实古文今教,不妨为学生铺点路,告诉他们以往掌握的一些现代文阅读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巧妙地调动学生运用以往已有的学习经验,将时间与空间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放权,让学生自己去研读,亲近文言文,将“读”真切地落到实处,获得全新的文言体验。

  2、“趣”贯始末。孔子有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一旦随着对文言文新鲜感渐逝,学生可能会感枯燥乏味,教学也便失色更多。因而“趣”,也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所在。但激“趣”也该为促“读”服务。从一开篇的走近文本,至引导学生细细端详文言,亲近文言,感受文字的微妙,再到课末惜别文本,如果教师不乏情趣渲染,情境创设,娓娓引导,如果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微妙所在,那么这一个又一个发现必将激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打量、审视文言,发现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字美、主题美。例如温州李上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一课,便由生活中的“饭否”、“吾等”用语导入,引出了文言文这种新文体。然后就“杨氏之子”给自己换一种称呼,“张氏之女”、“蒋家之子”应运而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用文言表达的欲望也在学习中不断升温,直至课中脱口而出的“善哉”和课末的改文,不时掀起教学的小高潮。学习得“趣”,也便事半功倍。

  3、真切评价。互动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才是收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凭借自身对古文的积累,竭力运用浅易的文言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拉近生本、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比如运用出现频率较高的“善哉!善哉!”“妙哉!”“汝等甚聪慧”。不同于以往的精炼文言评价,将带给学生一份无言的惊喜,无形的激励,愿读、乐读之意自不在话下!

  二、彰显文言文教学的魅力,“读”占鳌头

  读,百变顿生味。在小学文言文启蒙教学中,应使“读”贯始终,由浅入深,精心设计读的形式。朱熹所言甚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也是,文言文虽短小精炼,但其“读”绝非漫无目标的读,平面的读,而该是用心地读,立体的读,有提升的读,能读出文言文之独特韵味来。

  1、字正腔圆的“素读”。朱熹云:“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读得文通字顺,读得琅琅上口,才能透过文字表面,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读得人文合一。素读,是读之必备基础。

  ⑴ 教师要范读。教师对文言文本的范读,就如同轻轻推开了那扇尘封的大门,指引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最初印象,悄悄激发学生自己去读的欲望。当然,教师的范读务必要精确。文言文中藏有不少生僻字、通假字,有些词句与现代文易发生混淆,不好停顿,这对于初接触文言的学生不无阻拦,教师需要明示。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还要注意读出文本的语气、节奏、气势,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舒展肢体的动作表情,来充分传达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如感情低沉的可以放慢速度,活泼激动的不妨加快速度,气势浩大的则需亮大嗓音读。或缓或急,或强或弱,或高或低,才会激起学生模仿、玩索,读而有味。例如朱兴华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时,先是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全文,再扣住三个难句“孔君平/诣其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指明学生认真听读,听出停顿所在,并在文中加以记号,也便于帮助学生在感知大意时能分清。

  ⑵ 学生来跟读。在用心听老师范读这后,一定要让学生再来跟读。因为仅听读一遍就让学生自由读,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还是不无困难。对全文的跟读,对重点句段的反复跟读,相信学生不光能读正确,且对文言文的感知也能逐渐加深。

  ⑶ 学生需自由读。沿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放”策略,给足时间自由练读也不无必要。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将文本读得自然流畅,读得琅琅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来,文本的大意相信也能理解得更为深入了。

  2、轻松感悟的“品读”。

  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曾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古文的一大魅力在于语言造境。这些语言,字字皆心血,句句关乎情。若不加咀嚼囫囵吞枣,死读呆读,又谈何理解?积淀?提高?!因而,在素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涵咏,嚼出浓缩于字里行间的意味、情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文字中饱含的意象通现。一遍遍的读,每一次读皆应有所提高;一遍遍的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个中之味。让学生真正感叹:其实文言文也非高深莫测之物。这便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需要注重一些策略。

  ⑴ 细细读,体味情感。南朝梁·简文帝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道:“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简洁的文言文,藏有深厚的蕴意。例如李上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一文,对杨氏之子的“甚聪慧”教学亦甚巧妙,紧扣住三大点,A、先引导学生读懂孔君平“此乃君家果”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和言外之意(你和杨梅同姓,乃是一家),充满调侃,幽默有趣。B、读懂杨氏之子对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答之巧,感知其妙在能听出对方的“话中话”,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叹“聪慧”;C、品读杨氏之子话中的“未闻”,隐含着礼貌与委婉,也传达出了言外之意:孔雀并非您孔家的鸟,二叹“聪慧”;D、读出“应声答曰”予以回敬孔君平,感悟杨氏之子反应之快,三叹“聪慧”。一切体味皆从文语出发,让静态的文本在品读中灵动不已,也大大降低了感悟的难度。

  ⑵ 想象读,演绎画面。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然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较之现代文,言简意赅的文言文中保留有更多的空白空间,留待我们去想象,去创造。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更是需要想象更多。教学中,如引导学生演绎此空白,合情合理又不失创造性地进行填充补白,汇合各自所见所闻所知充实到文本的画面中,定能使文本变得异常丰满,使读得以最高处演绎,学生也便能以更好的姿态入情入境。例如李上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时,当学生了解孔君平说的“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之意是在逗杨氏之子玩时,李老师请学生想象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再来读这句话,学生就能更好把握孔君平戏言的言外之音:你杨氏之子和杨梅同姓,乃是一家人。学生一下子便能感知。

  ⑶ 对比读,生发思想。如李上岳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时,针对“此是君家果”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请学生进行一一对应,得出二人的言外之意,再代名仿说如“未闻金鱼是金家鱼”、“未闻毛驴是毛家畜”、“未闻柳树是柳家树”等。如是鼓励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促进了生本之间的心智交流,这也便是读的最高境界。

  ⑷ 迁移读,提升能力。创造性地改文,能收到文言语言如同已出,吟诵如吐心语的良好效果。例如李上岳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课末,提问学生:“如果是我李上岳去拜访杨家,那么这篇文言文该怎么改?”学生兴趣十足,改得有声有色。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之效,也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3、熟能生巧的“诵读”。如能背诵整篇文言文,大有禆益:它其实也是一个逐渐消化、吸收的过程,能助学生整体熟知其意,更好地培养敏锐的语感,增强说话能力,拥有越来越丰厚的文化积淀。熟读成诵,便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会背诵。但诵读也须要注意方法,它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那只会让人生厌,且将来未必能“活用”。唯有充分调动五官,方能将诵读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刺激强化方式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如进行分角色诵读、比赛背诵(生生比赛、师生比赛)、配乐诵读、限时自由背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当然,在要求学生会背诵课文之时,教师自身也该会背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声情并茂的背诵会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学生提升诵读的兴致。

  三、扩展文言文教学的外延,“读”占鳌头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而,文言文的教学,也不该随文本的结束而了,而应是由文本派生开去,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已积累的语感,迁移阅读,融汇贯通,去进行拓展知识的练习,提升能力的锻炼。回环往复,以此升华文言教学的内涵。这也便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中,补充阅读蔚为重要。

  1、师生共集。只有当身心都投入的状态时,学习的取向才是最明确的,需要才是最强烈的。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求助网络、书籍等多方搜集,使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也使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一次延伸。教师也需助学生一臂之力,推荐一些有益文言文文阅读提升的内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生的搜集,也缩小了我们的教学缺憾。

  ⑴ 背景资料。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诵读同一作者的其余知名作品等,既加深了对文本深刻全面的理解,也扩大了文本中所未有的知识面。

  ⑵ 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与文言文一样,有着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且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利于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⑶ 故事书籍。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的阅读,顺应了缺少历史知识的学生认知取向。在阅读现代版的书籍之余,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去诵读相应的文言文章,累积了阅读能力,也在能力不断提高中获得持久的阅读兴趣。

  适当地加一加“餐”,能使学生 “食”之更有味,有所获!如朱兴华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末,朱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完成的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对话的小练笔,编成现代版本、文言版本的课本剧表演一番,此举意在让学生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文言的表述方式,品出文言的韵味,学生兴致盎然,现读文本,顿觉亲切不已。然后,他再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一书,鼓励阅读其中的《肝肠寸断》、《乘船》等善行美德文章。一来阅读文本,二来陶冶情志。

  2、编辑成册。入选的文言文,力求篇篇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可选《塞翁失马》,教育学生“不以一时失利为忧,不以一时得利而喜”;选《卧薪尝胆》,教育学生坚持不懈的道理。编辑成册后,学生诵读更系统,在为人处世教育上也不无益处。

  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熏陶感染,在读中积累收获。读,须循序渐进。“读”占鳌头,来丰盈文言阅读课堂,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理想。愿文言文教学在“读”中生发精彩,在“读”中绽放绚烂!

  【参考文献】:

  1、丁海东 《论儿童的诗性逻辑》 学前教育研究

  2、王槐松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3、李德成 《阅读辞典》

  4、云立新 《走出文言文朗读的误区》

  5、张立俊 《绕到文字的背后》  小学语文教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会诊式”课堂即时评价的“症”与“治”    下一篇:入情入境 指导朗读——《桂林山水》教学片断及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