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把音乐融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语文教学难,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内容涵蕴上。老师们在教学中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适当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可引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升华课堂意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音乐   氛围    意境

  【正文】

  语文是美的,尤其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语言之美和情趣之美。然而,由于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对文字的阅读感悟、对情感的体验表达等方面与作者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因此,语文之美并非都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时,就需要借助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语言实践相连接的纽带把学生与文本连通起来。被誉为“人类的通用语言” 的音乐,不失为一种可融汇而贯通的方式。

  中国传统教育的诗、书、礼、乐从不相分,法国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福莱也曾说过:“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顿悟,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验还是提升学生感悟层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以“乐”启课,走进文本

  每一首歌曲都有前奏,或激情澎湃,或轻缓悠扬,把听众自然带入各俱特色的音乐空间,一篇精致的文章,一节严谨的课同样具有音乐般的结构美和韵律美。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运用音乐,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能营造特定的教学氛围,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到预设的情景中。

  如《秋天的雨》中以秋雨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开头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里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钥匙,把秋雨人格化,含蓄地抒发出作者对秋雨的期盼和喜爱的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课文前,我配合秋天的美景图片,播放了理查德的著名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迅速地把学生带入了五彩斑斓、美仑美奂的秋天,然后再出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进行配乐范读,学生的感受和想象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一节优美的课也随之展开。

  再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考虑到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小孩子们因父母给他们隆重地庆祝生日而欢呼雀跃,得意洋洋的场景,学生初读课文时难以马上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因此,一上课,我便播放了欢乐热烈的《生日歌》,与学生拍着手一起唱起来,当学生唱得兴高采烈时,我不动声色地像文中的老师一样问他们“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学生们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迫不及待地回答:“知道!”“知道!”接着,我们像课文描写的场面一样情不自禁地数起数来。文章的前半部分在《生日歌》的带动下重现了一遍,学生竟浑然不觉。我想,这便是音乐神奇的感染力所在。

  部分课文所描绘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的选篇均有在课文中出现,我就借助一些视频片段和相关歌曲,把《好汉歌》,《三国演义》、《聪明累》、《敢问路在何方》等歌曲引入课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

  二、以“乐”促悟,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应“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越来越吸引着语文老师们的关注,它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在处理教学难点和留有想象空间的文段时,恰当运用音乐,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审美能力。

  (一)击破难点

  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要攻克教学难点,教师们会采用各种教学技巧,尽最大的努力地把学生的已有知识、情感体验和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此时,如果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使学生形成顿悟,就能更便捷地击破难点。

  如《观潮》中写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动,逐渐拉长,边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如此惊天动地、声势浩大的潮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见过的。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时,播放了古乐《流水》,乐曲由平静至奔放,由弱至强,由缓至急节奏,与观潮时看到的沸腾场景极其吻合,学生如身临波涛澎湃的钱塘江。

  诗歌语句凝练,讲求意境。领会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可提供背景音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恰切的意境,再辅以巧妙的点拨以达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表现离愁别绪的诗歌时,生活在通讯设备发达的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古人一旦分离,便是“此去经年”的生离死别。课上,我一边播放如泣如诉的音乐,一边讲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自然地被带入了那久远而神秘的年代,融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文章,字里行间常留有想象的空间,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音乐是形象的思维,对音乐的欣赏需要将跳动的音符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同样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在借助音乐欣赏课文时,可拓宽思维,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尤其是经过老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就更能促使学生思维向广阔性发展,充分挖掘课文所表现的深远内容,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课文《她是我的朋友》中,有一段表现阮恒想舍己救人但又畏惧死亡的矛盾心理:“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如此传神的动作,学生不经过想象、体验阮恒的内心世界是难以理解的,于是,我播放了一段急促、紧张的二胡协奏曲,让学生补白:“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想        忽然又放下去,他想          然后又举起来,他想          ”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准确地体验到主人公的矛盾心情。

  又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中,在描绘了荷花的千姿百态后,写到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池塘里快乐地舞蹈。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悠扬动听的古筝曲《出水莲》,再让他们说说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看到了一池摇曳生姿的荷花,有的说看到自己也变成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的说自己变成了一条小鱼在荷花池中嬉戏,还有的说自己像闻到了荷花飘来的阵阵清香……可见,音乐是沟通万物的桥梁,能激发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画面。

  四、以“乐”结题,回味无穷

  韩娥迷人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结束前,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制造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课堂效果。语文教学大师王菘舟老师特别喜欢采用这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给听课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王老师播放了视频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的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里,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一缕缕歌声像山间轻吟浅唱的溪水,缓缓的流淌,慢慢地渗入学生的心中,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强烈地震撼着听课者的心灵,全场每个人都神情庄重、热泪盈眶。

  又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王老师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让学生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诵。“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歌声轻扬,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学生们幡然醒悟: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了!

  语文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卢梭说“音乐包括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说明了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适时、适量、适度地播放和文章内容适宜的音乐,使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便能使语文课堂更轻松而又有味起来。

  让飘扬的音符融入阅读教学,让学生的感情伴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灵性伴着音乐激扬,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轻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张华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学习插上创造的翅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下一篇: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灵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