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作文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中学  戴玲斐

  摘   要:大部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够从景/事/人中获得体验,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然而如何在这样直线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使文章更为立体,则需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一维空间扩展到多维空间,利用时间、地域维度,增加文章密度。实践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源泉,阅读是空间想象能力的乐趣,思维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作文的创作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文  空间  想象   思维

  一、空间概念在作文中的应用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日益注重对空间概念的运用。近年来,空间理论逐步渗透艺术创作,比如高清、3D电影的热炒是对视觉空间的极力追求;文学作品的跨国想象,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又如穿越题材,作品穿越空间,穿越时间,回到过去,来到未来,甚至异时空(玄幻文明,仙魔文明等等)。作文教学也可以引入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加文章的密度。

  数学上对空间的提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是五个空间维度。“零维空间--原点说,就是指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一维空间--直线说,就是指一条直线上所有的点的集合。二维空间--平面说, 就是指由一条直线运动或者两条直线相交后相对运动后形成的点的结合。三维空间--立体说。就是指由一个面运动或者两个相交的面相对运动形成的点的集合。四维空间--宇宙说。……比如我们所住的房子, 就是由长、宽、高和时间制约的。它具有描述事物的存在过程的功能。”[1]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简单地把点、线当作一维,面是二维,体是三维,有动态变化的是四维,同时又把二维、三维、四维空间统称为多维空间。

  一维空间型作文:这是学生作文创作中比较熟悉的空间维度,即从景/事/人中获得体验,抒发情感发表议论,比如课堂作文《落日》,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通过描绘某次落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叙事点滑向情感点的直线思维方式来构建文章。

  多维空间型作文:同样是课堂作文《落日》,学生没有止步于描绘落日,抒发感情,同时联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乌斯,中国的太阳女神羲和。文章的一维空间就此被打破,由眼前的此情此景跳跃到联想中的情景,通过想象扩展到多维空间。除了适当的联想,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增加作文空间,是本文论述的关键。

  二、作文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考试大纲》按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对高考作文评分提出规定,其中两大等级给分项中明确提到内容的充实和丰富,短短800字的文章,密度显得非常重要。高中学生往往能够根据作文的要求,通过记叙一件事情反映文章中心,或者提出观点,通过理论事实来论证。诚然这样的一维思维稳扎稳打,但如果能在固有的直线思路中,呈现平面甚至立体的轨迹,文章的密度必然大大增加。

  (一)、实践--空间想象能力的源泉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序》中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融合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展现社会,是精神活动的范畴,是对生活空间的反映和拓展。“写作跟修行一样,都要学习相信自己的心,珍惜并洞察生命经验的种种精髓,以专注、自我纪律、活泼创意和开放的态度,让心中回旋的歌,从笔端流泻而出”。 [2]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倡:“学生应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事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生活体验,成为文章最大的源泉,比如古人的壮游,“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自传性的《壮游诗》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1]

  (二)、阅读--空间想象能力的乐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激发联想的基石,当下大众传播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成为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老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可推荐名著,组织电影观摩,朗读新闻资料等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在写作中擦亮思维的火花。作文写作的要求反而成为你联想的基点,生活和阅读积累下来的知识在文章中开花结果,这是阅读和写作无比快乐的联系。

  1、文化历史典故的积累

  当人类文明越来越发展的时候,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犹如诗歌中的用典,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在作文写作中融入文化、历史故事,势必大大增加文章的知识含量,提高文章的密度。获取知识是阅读的一大动力,是阅读的乐趣所在,知识含量丰富的文章,当然能够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诗歌用典的魅力还在于弦外之音的挖掘,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对固有文化共通的情感体验,发现典故,是此处有深意的文化共鸣。

  2、激发联想

  学生要做到正是在800字的文章中,通过适当的应景的联想,出现一两处文化共鸣。其实在所学文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空间想象的佳作。比如《西地平线上》,文章描绘了三次落日,每一次落日都让作者展开联想,第一次落日让作者想起左公柳,提到左宗棠进入新疆的故事;第二次落日,作者呈现了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场景;第三次落日,作者想到匈奴民族,想到成吉思汗。纵向横向、时间空间的跨越,给落日营造了浓郁的文化背景。当然抛开这些历史事件,通过作者对三次落日的细致描写,抒发自己的观景体验,文章完全能够成立,但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共鸣恐怕就会打折扣。又比如《荷塘月色》,朱自清描绘了清华校园的荷塘之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他由眼前的荷塘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空间和时间的跨度很大,他想到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想到千余年前的六朝,而读者的思绪也由此时此地的荷塘穿越到了千里之外,千年之前,文章的内容自然丰富起来。

  在高考作文的评定中,内容翔实非常重要,而材料的丰富、新鲜更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同学可以尝试在文章写作中,加入文化、历史故事,比如有同学写关于水仙花的作文,从当下眼前的水仙联想到“金盏、银台”的中国民间传说,联想到美少年纳西塞斯爱上自己倒影的希腊神话,诚然阅读这样的文章,让人赏心悦目。

  3、适当插入文化历史典故

  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等都是无尽的写作矿藏,看你能否使用。当然在插入联想的时候也是非常讲究的,它如同一盘菜的配料,不能喧宾夺主,没有它文章能够成立,可缺少味道;一旦多了,菜就成了另外一道,文章也离题了。比如在议论文的论证中,800字的文章,有的同学用了600字铺陈事实例子,文章早已离题,成了故事转述。牵动联想的时候,不必细致展开,有时候其实就是一句名言、诗句,有时候就是故事梗概,它的魅力也恰恰在于适可而止,达到会意或者继续解读的效果。

  (三)、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

  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顺着之前力的运动趋势。惯性思维常常造成思考的盲点,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很多人小时候玩过这样一个游戏:先不停的说“月亮”,别人问:“后羿射的是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惯性思维是阻碍作文创新的巨大力量,那时即便有了丰富的生活和阅读储备,也是没有办法进行适当联想。

  1、跳跃思维

  跟惯性思维相对的是跳跃思维。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经常说比喻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那时因为这种修辞手法呈现了多个思考空间,不再是直线式的呆板。比如“她像一朵玫瑰花”,人是直击的现实空间维度,玫瑰则是想象中的回忆空间维度,从这个空间一下子跳到那个空间,以此引发联想和想象。其实在古典文学中,也能看到古人空间想象的智慧,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孟子的《劝学》,天地山水、草树虫鸟、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世态习俗等都被用来设喻,从一个话题跳开到自然万物、世间万态,在理解“学不可以已”的同时,接受了丰富的知识。跳跃思维通常是指对一种事物的想像突然跳到与此事物不相干的另一事物上了,而且连续这样跳跃想像,文章构思中也需要适时离开思维原有的轨迹,丰富文章的转弯和跳跃,增加文章的阅读动感。跳跃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相对立的,跳跃思维因为没有因由的想到答案,打破有序的思考模式,造成逻辑缺少,组织杂乱无序,当然在作文写作中表现出立意分散。

  思维的惯性牵制了创新,思维的跳跃出现立意分散。如何搭建文章立体空间的同时,做到中心稳固,那就需要触类旁通,善于找出跳跃起点和落点的规律并能应用于立意,弥补逻辑思维缺失的弱点。比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从君子的过错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礼仪维度跳跃到日食月蚀等自然现象,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思考空间,展现了思维的跳跃性,但说理却十分到位,利用本质不同却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犯了过错,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为解释“君子之过”提供新的切入点,具有灵活、新颖、变通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都可在作文写作中为我所用,但在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论据张冠李戴的现象,所有构思时必须有一个支点即中心统帅材料,而事实上文章的中心恰恰是激发想象的基点,思维以此为基准横向、纵向、不同层面的跳跃,运用比较、逆向等思维方式,形成蜘蛛网,而中心就在网中间。

  2、空间思维

  (1)地域的变化

  学生生活空间很简单,通常是学校、家庭、回家路上,三点一线,但学生还是可以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来创造文章的多维空间。

  还是课堂作文《落日》,一个同学的文章,非常有启发。在800字的文章中,他用500字描绘了落日的余辉照进自己房间的景象,从而表达近段时间的心情,一般学生的文章都止步于此,但该生迅速走出自己的房间,来到公园,呈现了落日下公园中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表现了自己置身于公园中别样的感触。该生文章的成功在于,利用空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风光,带动情感的发展,呈现文章的立体性。

  学生生活的空间最多的是房间,房间里充斥的是日常情景,画面感和场景性的描绘相对比较困难,“在房间里,人类的日常身份体现在不断重复的生存场景中。房间作为日常的地点,大都暗示了血统和情感上的关联,房间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整体的外在形式,墙将房间和广场隔开”[1]换言之,房间作为人类生活最常见的空间载体,它承载的最多的内容就是日常生活,演绎的大多是血脉亲情,墙壁隔开了外面的世界,它让人安全也隔断了联系。所以在学生的笔下,更多刻画的是日常中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因此,适当的空间变化在作文中就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学生要学会离开自己的房间,经历更多的人生体现。房间的有序和个性不是生活的本质写照,昏暗的街道、混乱的人群、林立的房舍,这些才是无序生活的组成部分,房间之外是更广阔的世界,学生需要更广大的空间来呈现更多人的生活现状,在广阔的场域实现自我言说,打破作文创作的封闭性。

  (2)时间的变化

  空间的变化,除了地域的转换之外,还包括时间的拓展。通常学生作文的时间线都非常短,尝试拉长时间线来撑开作文空间。比如学生作文《三轮车夫》,“我”早上乘坐三轮车,碰到了一个邋遢的三轮车夫,作者通过对车夫的外貌、动作等描写,在初遇这个层面刻画人物。该生迅速离开“早上”这个时间点,设计了自己忘记带钱的情节,车夫同意下午来取,时间来到下午,就有了再次见面的场景,三轮车夫淳朴的形象在下午的交流中固定下来。文章通过不同的时空,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当固定的空间和时间无法呈现人物、事物全貌的时候,可以适时的离开此地此处,此时此刻。

  三、空间想象能力的反思

  从事件、景物、人物等引发议论、抒发体验,这样的一维思维,已经被学生熟知并经常使用,但这样的文章显得平面,如果加上议论和感悟单薄的话,文章的层次很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文化典故、诗词歌赋自然是最常见的办法,也可以运用跳跃思维,特别是空间思维,利用地域和时间的改变来扩展文章空间。

  实践和阅读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针对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量少的情况,在作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记录,它可以是触动你的好词好句,诗词歌赋,可以是感悟性的小文章,也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等;每周安排一次口头表达,可以讲文学地理,可以朗诵诗歌,介绍书籍等。三周之后全班交换笔记,摘抄你认为好的记录,通过这样的阅读、摘抄和表达来积累空间想象能力的源泉。

  除此之外,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跟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利用空间想象打破直线式的点到点,线到线的思维,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抓住事物的两面。利用空间想象能力,尝试多角度看问题,特别是议论文,多角度观察,增加思辨私彩,结论自然不会偏颇。高考命题专家章熊先生曾说:“精当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议论文的质量,有没有几句有深度有分量的分析议论将会影响到作文等级的评定。”[1]利用空间想象能力,尝试联系地看待问题,训练网状思维,由眼前的事物联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呈现的艺术作品、文化典故。缺乏联系地看待问题,是多数同学在有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却无法做应景联想的关键原因。诺贝尔奖获得者叶芝说:“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装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培养空间意识,激发联想,点燃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知识积累。

  参考文献:

  [1]熊江平。2010高考作文考场权威报告[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志彬。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二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亲历文本,发现文本——《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听课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