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文本细读中留白手法的挖掘和补白技巧的探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长屿中学  王卫平

  【内容摘要】一篇文本,总是有着很多“留白”和未定的点,使读者不可能一目了然地把握到文本的全部内涵,这种“留白”正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阅历、审美情趣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留白”,使学生能够凭借“留白”,走近作者,感受形象,走进文本,体会蕴蓄。借此以期真正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使学习更富成效,课堂更具魅力。

  【关键词】  留白  呈现  补白技巧  探讨

  “留白” 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如中国画创作中追求“妙在留白”、“难得留白”、以虚代实、以白当墨、以无当有,为欣赏者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正是这种意境的真实写照。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而文本细读中“留白”是指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种“留白”,正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填补的契机和空间,它能发挥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内涵及作者意图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的课堂活动更应像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化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不启发学生用想象和理解来将文本中的的留白予以填补,阅读就会变得肤浅,甚至很难进行下去。 现就留白手法的呈现形式、补白的技巧、补白的作用及补白的注意点试作探讨。

  一、留白手法的呈现形式

  1、语义留白

  语义留白指文学语言中由于双关、借代、隐喻、象征等造成的意义上的未定性。留白处含无尽之意于言外,要体会这种意思,不仅要联系上下文好好琢磨文本,还要从中作深刻的思考。学生通过对文本这些语义留白的想象,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也走近了。如《台阶》中: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执教时,可进一步加以追问:父亲关注的台阶背后透露着怎样的心理纠结。由此加深语义的感悟和主旨的理解。

  2、句法留白

  句法留白是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产生出句法上的未定性。句法留白产生于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句法规则的搭配方式的突破与反拨,它往往要打破语法和概念的逻辑序列。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发现了这样的句法留白,产生疑惑时老师要相机点拨。

  3、意境留白

  意境留白是指对文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整体意境留白的填补,是古诗等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年》中强调指出:“作者胸有意境,入境始与亲。”例如《木兰诗》一课里写及木兰奔赴沙场,行军紧急之余思念家乡亲人。但是课文里只有两句话勾画出木兰这一少女情怀:“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何不让学生进行扩写,让他们用现代汉语将自己化作木兰,通过细节想象,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美的心灵历程呢?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那么我们何不让学生将古诗词甚至现代美文配上诗文,使“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将想象的留白空间无限拓展呢?这种二度创作是对文本意境留白的填补,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一篇作品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

  4、情感留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留白。对于这种作品隐含的情感,有的人会熟视无睹,只注重表面的情节与故事,有的人则能敏锐地察觉。如刘心武《偷父》中谢:(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应紧扣一个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心理。挖掘课文情感的留白之处。只有挖掘出留白,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情节留白

  情节留白是指一些文学作品在情节上留给作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来完成情节的完整及人物的塑造。如《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选段 :

  操教酾(shī)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此番战斗,鼓声大作,却省掉了关云长厮杀华雄的场面描写。当关云长提着华雄的首级献于主帅帐前的时候,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就诞生了。正是留白手法的呈现,情节才在读者的想象中丰富起来,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高大起来。

  在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留白”,或许它就藏在一个特别容易忽略的细节里,或许是一句没有说完的话,或许是一句不合常理的话……而这些空间和缺口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等待发现和填补。为此,教师要善用教材,对文本进行资源发掘,把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彰显出来,做到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把语文的味道做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没有预约的精彩将会在你的课堂上展现出来。

  二、课堂补白的技巧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一个充满着空白点的未完成的图式化结构,有待于接受者通过感知、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接受者通过自身鲜活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文本的留白处填充起来,以使作品的“召唤结构”具体化为更完整、更丰富的意象世界。基于此,我们在文本细读时,要善于对作品的留白进行填补。

  补白,是新课程对文本解读提出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它作为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道明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能否上出真正的语文味来,能否真正地打动学生,挖掘文本的“留白”处进行“补白”,会给我们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会为我们的课堂创造更多的精彩。

  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精心设计,营造补白的想象氛围,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领会文本的意蕴。当然“补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要善于把握时机,讲究技巧,考虑其“度”,以最优化地运用。通常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点进行补白:即对教学突破点补白,对意蕴深化点补白,对情感凝聚点补白,对情节留白点补白。下面就以上四点探讨补白的技巧。

  1、各抒己见,对教学突破点补白

  所谓“教学突破点”,指语文教材中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等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契合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兴奋、紧张、疑虑、企盼等心理变化的突破点。例如李森祥的《台阶》:当“父亲”奋斗了半辈子累垮了身子、累老了年岁,终于建好了新房子,建好了九级高的新台阶,却反而处处“不对劲”。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价值观的学生肯定都有话要说,便很容易点燃争鸣的“战火”,形成智慧的激烈碰撞,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只要没有偏离人类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老师无须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学生,学生会带着自己的这种最初理解和感悟,走向社会、走向人生,随着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会去不断进行新的感悟和修正的。

  2、寻找缝隙,对意蕴深化点补白

  缝隙就是破绽,就是矛盾。这个破绽和矛盾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有些文本,我们粗粗一读是看不到破绽的,能看出破绽、找到缝隙,说明你的目光已经非常犀利、非常严谨了,这是相当了不起的细读。而文本的诗意,则往往藏在被你发现的缝隙之间。如《孔乙己》一文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将这个情节的延续补充下去,是必要让学生联系文本中孔乙己的独特地位、中毒甚深的思想、不足的性格品行去延续故事的:或说其冻馁而亡故,或说其腾达飞黄如“范进”……不过一定要合乎文章情节发展,合乎人物性格特征。

  有些描写在似“无”实有的留白之中,让读者补充,去丰富其内涵,去领略言外极丰富的“有”。《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中年闰土就用了十处省略号。在此处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把文中留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

  这里用细致的描写补白来丰满人物,不仅要能真切地体味闰土的凄苦人生,且需要准确地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补得充足,补得合乎原旨,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出,鲁迅于“无字处的精彩”所在。

  3、揣摩语言,对情感凝聚点补白

  例如《老王》: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是一个很值得咀嚼的细节,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想给钱,老王单只说了句“我不是要钱”,很显然,这里正是老王木讷性格的表现。那么他到底是要什么呢?可见,他心中许多话要说的话都潜藏在心底,不知从怎么说、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王的心境,模拟老王的口吻进行“心里话”的补白,有助于学生体会老王临终感恩的心情,体会“我”在与老王交往过程中情感付出的不对等性,进而为从深层次理解我“愧怍”的原因作铺垫。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当我接到《山海经》这本书时,“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可是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我”却没有说一句话。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出作者的“心里话”,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惊喜、感激到极点而说不出话来的心情,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不难看出,通过情感补白,能对文本的领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也许有些理解与作者本意有些距离,但是学生能够以生活的感受融入对作品的感知中,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种主动探询的方式。

  4、联想思忆,对情节留白点补白

  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情感;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细读中的擦亮语言,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在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读也要到语言为止。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即是指语言形式。所以,你要把语言擦亮,你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你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为,语言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浑然不觉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秘密。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有一天突然将一包书递给我,并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中间有一个时间“留白”,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模拟描述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和场景,复原她不识字的尴尬,以及遭人鄙视甚至哄笑的场景,这样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心底的感动,真切理解阿长对“我”深沉的爱。

  这样说来,情节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添加余味,对领会文本、锻炼思维,都大有裨益。通过这样的补白,就更加充分地释放出了文本隐含的心理能量,产生了更加令人震撼的审美力量。

  三、补白的作用

  1、运用“补白”,活现难言之景

  有许多对象,单靠实写并不能为读者所真切把握,因此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虚写,以唤起读者能够在心目中真切地看到,在心灵中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所难以直接表达的内容。

  2、运用“留白”,宣泄难抒之情

  在表达情感,特别是离愁别绪这样的难抒之情时,可以假借自然事物把它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避实就虚的笔法,能以景显情,以物传情。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不直说,更不和盘托出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只是写客人早已影去无踪,诗人还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那“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里既是悬念,也是以白当墨,以无含有,以虚代实。这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运用“补白”,丰满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实笔和虚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实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可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突出,形态毕现,但一味写实,就略显平淡了。如能运用虚笔,借助他人的感受、反应和态度等来刻画人物,或传其精神,或表现其技艺,则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如:亚米契斯《烧炭工和绅士》第(10)段中:(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应凸显出对其愧疚又赞赏的心理,从而侧面烘托出绅士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大。

  4、运用“补白”,体悟主题内涵

  留白并不是虚无,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把丰富的内容放在前面,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特别的耐人寻味,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以虚代实,才有留白,有空间。有留白,才有含蓄;有空间,才有想象的飞翔,神韵的流动,才能寓无限于有限,藏无形于有形,给人反复玩味的深广而博大的艺术享受。

  文本阅读中适当运用“补白”,可以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可以使难以抒发的感情融入景中;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含蓄深刻。运用“补白”,对提高作品的表现力确实很有帮助。

  四、课堂补白的注意点

  1、联系上下文情节

  在补白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文中其它的细节描写或议论抒情来佐证该处补白的内容,让学生养成通读全文的习惯。如《台阶》中:我们家的台阶低。可从“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来注解父亲羡慕、向往且又自卑的心态。

  2、紧扣人物性格发展

  补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是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盲目驰骋,毫无目的地漫游遐想。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人物性格,在留白处遵循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来补白。如《台阶》中: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此处留白可从下文中父亲为建造房子起早贪黑进行打拼来补充专注目光中的具体内容。

  3、给出充足时间补白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只重视学生给出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又能有如何好的补白呈现呢?如此,能力培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故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酝酿,梳理,以便更好的表达。

  4、要适度补白

  教师在具体运用补白艺术过程中,不能无休止地给学生营造“补白”,弄得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致使师生间的双向活动难以合拍。那样不仅会使教学环节凌乱不堪,而且会使学生认为老师在故意设置障碍刁难自己,因索然寡味而淡化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一节课不宜设置过多的补白环节探讨。

  总之,“补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补白艺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把文字从文本的地层下面拽出来,把它们还原成一个画面、一段场景、一个故事。于是,文本的诗意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满和浓烈。

  留白无处不在,善补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广华。妙处尽在“留白”中--语文教学的补白艺术[J].中学语文,2005(21)。

  〔2〕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J].课程o教材o教法,2006(2)

  〔3〕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9):339

  〔4〕张忠艳。填补留白,开启思维[J].小学语文教学,2007(3)。

  〔5〕沈松明。推想,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6〕沈文慧。于无声处听惊雷[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4(12)

  〔7〕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人民出版社,2005(5 )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惟其根深 方能叶茂——透过《风筝》探知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一“网”情深——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