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试论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源泉。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足以见得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根据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经验认为古诗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及掌握学习方法策略上的会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呢?笔者将其概括为“放——引——探——扩”四个字。

  一、  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所谓“放”即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古诗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弄清作者生平简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一首散曲。此曲借咏喇叭讽刺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揭露了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流露出作者愤激之情。但是由于古今生活环境的变迁,很难使学生感受到百姓被迫害得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有的学生翻阅史书,有的问别人,还有的在网上搜索……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引——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古诗教学中教师的“引”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即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又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  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此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暮江吟》,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但是有一名学生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将“铺”改为“照”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铺”与 “照、射、映”等几个词比较,对照想象,体会哪个词最能传情达意?学生通过讨论,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注释等方式体会出“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整首诗从字词到诗意完全是由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悟、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性。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四、  扩——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体验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当学完《寻隐者不遇》时组织学生将访者与童子对话的情境演一演。学生兴趣倍增,积极投入其中,在表演的过程中既将诗意阐述出来,加深了记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学完一首古诗后问学生,学过此首古诗,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或唱一唱、画一画,或背一背、写一写……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完成。这个作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几年来对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能力的培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古诗、背古诗、应用古诗的兴趣。如今,我班学生已能背诵100余首古诗,能明白古诗的诗意,对诗人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学生文化底蕴。部分学生还能巧妙地运用及创作古诗。秋天的黄昏,当学生看到太阳落山的美景时,情不自禁地发出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去年教师节前夕,李壮同学为我作了一幅画并提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送我情。学过《长歌行》后姚瑞琦同学也创作了一首惜时诗:时光流逝不复返,智者抓紧愚者散。劝君珍惜点滴时,莫到白头为时晚。看到学生这可喜的进步,我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归功于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自主学习古诗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外延伸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大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追求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    下一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