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返回语文本色 打造有效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建湖县建阳小学  唐俊

  【内容提要】:所谓有效课堂,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的小语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课标要求“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只有通过指导朗读及有效评价等互动形式培养学生语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语文。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课内外的有效训练,抓实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环节,从而最终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原因分析    解决策略    语文本色    有效课堂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课堂中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但不容否认的是,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在困扰着我们:或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或是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学生秀出真我,只见空洞的热热闹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或是热衷于对一篇课例生硬地或巧妙地“深挖硬掘”,把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凡此种种,使得语文教学教多得少,招多效低,走入了“高耗低效”的死胡同。

  一、低效课堂的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做了明确的指示和安排,但教师往往只重视本学科本年级段的目标,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把握。在课堂教学时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渗透,教学的目的性不明,针对性不强。

  2、教材分析不透彻。

  对教材的分析浅尝辄止,或一味地死抱教参,自己不去认真地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文本的内涵、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对文本没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备课的时候无从下手,处处重点,满盘皆兵,教学内容的安排超负荷,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3、教学环节不合理。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串问式、注入式的课堂时有出现,有些课堂貌似新颖,但剥开外衣,依旧是传统课堂的翻版。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繁荣,教学环节一个比一个精彩,课件制作一个比一个豪华,教学过程一个比一个流畅,学生被诱进了老师预先设好的圈圈,课堂在热闹中开始,在喧闹中升温,在吵闹中结束,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权利,忽视了冷是热的前提,静是动的基础。

  4、教学预设不充分。

  课堂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预设,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精彩的生成,因此,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是不会有效的课堂。有些教师备课时只重视微观的布局,缺少宏观的审视,对教学的情景、学生的配合、师生双边的互动程度等思考甚少,因此在课堂上一遇偶发事件或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就无所适从,一些能够生成精彩的契机把握不住,白白浪费。

  5、教学语言不艺术。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自由地走进教材,融入文本,往往会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充满灵性。但备课的时候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展开,而忘记了教师课堂语言的作用。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教师语言的个性化明显,随意性较大,缺少针对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6、教学魅力不彰显。

  课堂中,教师渊博的知识、优雅的教态、巧妙的设计、精彩的语言、独特的风格是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先天的原因和后天的努力不够,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缺乏自信,教学时束手束脚,扼制了课堂精彩的生成,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与学生天天打交道的一线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一)课前的精心准备:

  1、教师认真钻研文本--有效教学的前奏

  我们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与作者对话;把握价值取向,与编者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者”对话。既要能“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还要能“化乎其中”。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钻研课文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线索,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钻研教材时,先和题目对话,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2)琢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含情。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借助语境产生丰富的内涵。钻研教材时,每个标点都不该放过,要认真琢磨它的深刻含义。《望月》写“我”和小外甥赏月背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对诗一段中,出现了“……”并自成一节。仔细思考,一般的省略号都是六个点,这里之所以这样使用,是因为“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一个省略号不足以表达诗句很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认知基础。

  (3)利用文本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望月》中文末再次运用了省略号,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能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月景图片展开想象,抒写自己的“心中月”。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钻研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认真预习文本--有效教学的准备

  预习这一环节往往被教师忽视,而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明确了教学目标,养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就会重视阅读的预习。预习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养成习惯。

  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设计一些问题,例如:读后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除了课文提到的,还想了解什么;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学习等等。长期下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欣赏能力等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上课时,讲到他们的疑难或感兴趣的问题,他们都会认真聆听;交流收获时,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解难时,他们也竭尽全力。

  认真预习是有效教学的准备,学生提前介入文本,与作者“交谈”,走进作者的内心,必将事半功倍。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中的精彩演绎

  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课堂上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的教学目标,让语文返朴归真、回归本色,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1、有效朗读,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朗读是“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教学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情感体验,进而探求蕴涵在作品中的内涵。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教学,还要注重朗读指导的艺术化,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1)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的层次性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地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地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如在导入《望月》第二节体会月夜下的意境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节,看看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意境使你想到用哪个词语来描绘;在交流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目的很明确,层次也很清楚。

  (2)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适当安排朗读比赛、配乐朗诵、讲故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使他们爱读,乐读。如在教学《九寨沟》瀑布美景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九寨沟瀑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想读、会读;在教学《望月》对诗环节时,教师先激发学生品读文中的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呈现积累,为师生对诗作好铺垫。

  (3)保证朗读时间,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教师要敢于从课堂中拓展出学生朗读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朗读中来。教师要将在课堂上的提问转化为学生朗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质疑、矫正的主动活动,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发挥,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朗读实践的场所。我们在教学《九寨沟》迷人的自然风光时,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让他们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读你最喜欢的那一处,并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4)尊重朗读主体,重视朗读的个性体验

  新课程里强调教师要发展学生个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朗读教学也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朗读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读出自己心声。在朗读《望月》第二节时,我们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抒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有效评价,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有效教学。

  (1)让教师评价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师生评价过程是两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调控,激发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努力做到:

  ①情真意切地激励。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题做得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精彩,有见地”;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转向先进。

  ②有的放矢地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③因势利导地启迪。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在教学《望月》第二节时,我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美好的月色,一生说“宁静”,我追问“表现在哪呢”,学生说“连流水的声音都能听到”,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出反衬手法的运用,并相机指导写作。又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我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2)让学生互评成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 “同化剂”。

  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

  ①营造氛围,调控状态。

  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②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相互评价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因此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享受成功,实现自我。

  当然,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应更多地给予学生以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使每个学生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这是必须的。

  (3)让学生自评成为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化剂”。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如:我们在教《望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读出文中第二节的意境,教师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读重点语句,读完后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读,对自己的朗读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正是由于我们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对文本中“作者眼中月”的把握就更加鲜活了。

  3、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效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内的读写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书面语言,就要动笔。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望月》这篇课文时,当读到“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想象仿写,写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心中月”),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爱月情感,还领悟到小外甥不仅爱幻想,而且想象丰富。

  又如在教《九寨沟》一文时,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文感受,满怀赞美与喜悦之情写一写导游词,把这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几回见”的美景介绍给更多的人,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文本内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这样做,语文教学就有了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有了真正的提高。

  (三)课后的巩固延伸

  课后的有效训练,它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有效训练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训练。

  1、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①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②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如在学了《九寨沟》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a.摘抄描写动物外形、动作、神态的语句。b.有感情地背诵课文。c.模仿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小动物,进行有顺序、有部分的观察,并写出观察记录。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练有所得,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③作业选择的自主。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还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a.复述《林冲棒打洪教头》;b.给洪教头写一封信。(以自己或史进的名义);c.采访“林冲”、“ 洪教头”(当然是同学或家长)并写下采访记录;d.选读《水浒传》或有关水浒传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感受来自主选题,因而提高了学生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有效性。

  2、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上多扫描生活领域,尽量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接近他们的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与,说出心里话,克服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压力,提高作业效率。可设计课前扩展性作业;课后延伸性作业;积累性作业;练笔性作业;综合探究类作业等练习,促进有效训练。

  3、注重形式,突出多样性

  设计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演说交际类作业;采集编创类作业;考察探究类作业;生活实践类作业等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期望凭借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精彩演绎、课后有效训练,达到“踏实、务实、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境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目标。“简简单单教语文,但简约而不简单”,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将“实效”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江苏教育出版社)

  3、王丕主编的《学校教育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4、唐钰的《教学应有“趣味》(《教育艺术》2002.10)

  5、《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

  6、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7、薛炳群主编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齐鲁书社出版社)

  8、《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有效提问及激励    下一篇:发挥即时评价效应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