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盐城市响水县灌东小学  杨应兵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提问得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有时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对此我有几点做法:

  一、掌握学生,掌握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当然,这一切都得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在提问时最好结合学情,改进提问方式,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呈现方式要求提问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延展性。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她进行了如下设计:

  (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如果让你给这句话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说出你的理由。

  师:请你们看看课文,课文中加的是什么标点?

  师:关于映子,书本上的介绍资料很少。她只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诗歌散文。她的文章亲切自然,她的语言简单朴素,她善于通过细节的刻画,表达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和爱。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

  师:一起读。

  师:像说话一样自然,再读。

  师:许多时候,不仅文字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就连标点符号,也有着作者的温度。

  师:一起读。

  师:课文学到这,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心中默默地思考,“爱”究竟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诗配画,教师配乐诵读)

  爱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的担心;

  爱是爸爸的叮嘱;

  爱是妈妈酸了的胳膊;

  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那双手;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

  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当时的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位老师的提问的方式新颖。先让学生自己为结尾设计合适的标点,除了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张扬学生个性,各抒己见。在教学生活中,大多教师由于太注重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往往只提一些简单性的问题,阻碍了学生亲历思维的过程,剥夺了学生想动脑思考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发展,而小诗则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给了学生当诗人的机会。

  同样是《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执教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进行了新颖的设计,也达到了精彩的教学效果。教师问学生:“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一时百花齐放,各显风姿。“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

  年龄不同阶段,生活不同经历,家庭不同环境,学生们对爱的感受与体验也迥然不同。老师并不能把自己的或作者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视角提问,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平台,心灵碰撞,彼此学习,懂得欣赏,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爱的理解也更丰富与深刻了。

  二、追问适时,创造精彩

  教育家于永正先生曾说: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发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比如在对《大禹治水》这篇文章进行总结时,我引导学生对大禹这个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个学生发问:“我觉得大禹不是个好爸爸,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的孩子长那么大了,他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如果他是我的爸爸我就不喜欢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学生的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我也未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确实学生的理解没有错,在他的生活体验中,这样的爸爸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不是个好爸爸。为了让大禹这个人物在学生心目中更加清晰,我带着学生再次走入课文,体会他治水的千辛万苦,他不能回家的万般无奈。大禹这个英雄似的人物在他们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大禹,为了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这是常人无法做到,无法理解的。正是他的义无反顾、无私奉献,才成就一位英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应该尽量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发展,真正将学生带入语文的世界中去。

  三、有效提问,多元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是难以回答完整的,子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设计《卧薪尝胆》的提问时,我最初设计的教案是逐段进行教学,上完课的感受是,我把这节课的问题嚼得太碎,学生的思路受到了太多问题的束缚,显得索然无味。后来我推翻了自己的教案,重新进行设计。将这节课定下两个目标:1.在理解“奴仆”的基础上,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到的屈辱。2.体会“卧薪尝胆”字面的意思和字面背后隐含的意思。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自己设立的两个主问题。根据这两个主问题我思考了子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为什么要“卧薪尝胆”?什么是“奴仆”?勾践在吴国是怎么当奴仆的?受到了哪些屈辱?如何“卧薪尝胆”?“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借用其他班同样上这篇课文,学生的反映完全不同。问题精选后,学生思考的范围更加宽泛,而一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课文时,他们就变得非常感性,激情饱满,不再是被动、理性地接受。当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受到的屈辱时,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来体会,在具体可感的比较之下来推想体会人物的心情,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还补充了吴王让勾践吃他的粪便,上马前把勾践当脚垫等事例。学生的情绪被点燃,激起了心中的愤怒,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提到的“受尽了屈辱”。第五自然段教学理解“卧薪尝胆”意思时,一位学生提到,勾践不仅在越国卧薪尝胆,他还在自己国家下田耕种。我连忙追问学生“勾践在自己的国家里下田耕种,他还觉得屈辱吗?为什么他不享受荣华富贵,要干这些话呢?”通过讨论,学生理解到勾践“卧薪尝胆”里面还有发愤图强的意思。学生仔细推敲书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句话,找到了卧薪尝胆的另一种精神――坚持不懈。这样通过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了对“卧薪尝胆”的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没有有效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论进行哪一种类型,哪一种方式的提问,提问前对问什么、怎样问,教师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数。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特有的美感。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反思钻研,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有效的提问,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含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在苏北农村中学构建“绿色阅读”空间    下一篇:智能指导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