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深度对话构建的有效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丁陶龙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中依然存在着,追求简约,缺失鲜明的主题;追求“诗化”,缺乏“诗意”;注重“整合”,迷失“本真”;过分推崇“感悟”,遗忘“实践”;过分讲究“模仿”,消融“个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文本的肤浅理解,对师生对话的简单处理,忽视对话主体间的有效互动。

  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本真务实,充满语文味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主题,真诚互动,展开深度对话,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活跃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放飞思维,张扬个性,获得精神情感上的升华。

  一、注重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

  视界融合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带着自己固有审美经验和能力进入新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顺应、接受、创生,实现新旧视界共同交融的过程。师生间对话主体的视界融合,是师生间以不同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个体体验等进行自我阅读,通过一定形式,实现师生间视界交融的过程。

  1、创设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

  真正的对话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才会敞开互动交流。

  比如:我们在教学一篇优美的文章时,学习到优美的语句,教师说:“这么美,能给我一次机会也来读一读吗?”一颗童心也就走近了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在对话沟通中,我们不妨时刻注意和学生“情感互动”,当学生表示出怜悯时,我的同情心也被唤起写在脸上;当孩子们欢乐时,我们也应该与他们共同雀跃;当孩子们激动万分时,我们一样需要手舞足蹈……

  融入到学生之中,就能促进平等对话的深入。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就好像一首诗歌在课堂间流淌着。“你看,老师都陶醉了。你有吗?”一句话,平易近人,亲切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烈地被唤起,自然会有学生在课堂上迸发的精彩发言,展现的可爱动作,流露的真实情感。

  2、建立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

  课堂是师生展示个性,享受学习的精神家园;是师生放飞理想,放飞智慧的海阔天空。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美妙的情境,让他们享受这和谐的家园。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没有搬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发展对话。学生们开启思路,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鱼翁之意不在渔,而在乎雪景之美!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深刻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是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对理想仍然孜孜以求,不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慧眼频开,精彩纷呈。

  在琅琅书声中,在欢愉的交流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古诗所带来的丰厚意蕴。

  3、寻求一种沉醉的情感共鸣。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请看《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

  此时委婉的音乐,低缓的语调,深情的诵读,让师生共同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师生情感共同升华。

  二、构建富于层次的对话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富于层次的对话关系。在这些富于层次的对话中,真正目的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生文之间的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多向沟通、促使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在互动对话中达到精神相遇、情感交流的阅读实效。

  1、教师与文本对话,完成教本向生本的转变。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对话构思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由于学生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直接的文本对话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的任务就是融合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视域,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打开通道。这对促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如《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孔子有句名言说:温故而知新。那么,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师生一起欣赏美景,谈论春水,畅谈志向的故事。(生答师板书:赏景   论水    言志)

  师:你概括得真好!泗水河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谁来美美地背诵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那迷人的春色。(生背)

  师:你不仅用声音,还用眼睛、眉毛、脸上的表情背诵,把文字的美全部表达出来了,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师:同学们,这是1988年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时,发表宣言中的一句话。想读吗?(想!)都来大声地读一读。(生读)

  借着诵读经典名言,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孔子论水、言志的语句,让学生品味孔子语言的内涵,感受到孔子深邃的思想。

  教师以文本为依托,适当铺陈、剪裁,使全篇浑然一体,不“枝”不“蔓”,环节简明,清晰有序,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阅读向个性化的转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摒弃对文本的“肢解”,让生尽情地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看”、在读中“听”、在读中“悟”,让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

  如在教学《草原》时,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同样是汽车,为什么有时用“走”而有时用“飞”?就这样的话题引发了矛盾,引导学生争辩,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两个极为平常的词语中的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了默契。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中飞翔,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与文本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又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有学生认为应该多打几口竖井,以缩短工期,也有学生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不是竖井打的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几口井?应该定点在哪?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见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示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不断地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与不足,在对话中发现文本规律,在对话中不断拉进自己与作者的距离,进而使感知更敏锐、语感更灵动,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

  3、教师与学生对话,实现师生关系向平等尊重的转变。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经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中来,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要,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共同开拓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天地;同时也要提供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时间,并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内心,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

  如《孔子游春》教学片断:

  师:这里体现了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板书:善施教化)其实,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还有很多地方。再到文章里找一找。同桌之间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读读,交流交流。(生自读,同桌交流)

  生: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可以知道以前也一定看过水,可是他并没有把这些道理说给弟子听,然而今天子贡问到了这个问题,他才把这番道理讲出来。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孔子善施教化的一种智慧。他要选择恰当的时候把弟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教给他们,这样才记得住。

  师:说得精彩!你也是一位智者。其实,你刚才说的意思,就是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

  生:孔子一听说泗水涨春潮,就带他们去玩。他是抓住机会教育弟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师;是的,孔子把学生带到泗水河畔,以天地为课堂,以流水为教材,教育他的弟子学做真人。这就是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

  生:孔子让弟子们说说自己的志向,是想让他们互相学习。

  师:对的。当时,子路和颜回都说了自己的志向。(出示两人的志向,生读。)

  师:从他们的志向中,你能感觉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

  生:我觉得子路是个很豪爽、开朗的人,因为他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分享。这和水的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有点像。他对待朋友很有情义。

  生:我觉得颜回是个谦虚、沉稳的人,因为他不愿为自己表功。也像水一样是真君子。

  师:看来,孔子的思想在他的弟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记得子路当时也问了孔子的志向,孔子是这样说的(出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生读)这就是文章的哪一段?(生齐读16自然段)

  师:孔子胸怀天下,他心中充满着大爱,这就是他那“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

  ……

  孔子思想深邃,与我们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自然对文本无法深入地阅读阅读。片断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充分让学生有表达充分,适时点评,在不经意间体会到孔子深邃的思想,并且在适时的拓展阅读中深化,提升,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悟到了文化的内涵。

  4、学生与自身对话,实现个体体验到情感升华的转变。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内化情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从而激发升华学生情感。

  请看孙双金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片断:

  师: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赞美与敬仰。拿出笔和你们的纸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可以选用书上的词句,更可以写你自己此时的感受。

  (音乐起)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生:应该用镇定的语气读。

  生:从容。

  生:放声读。

  师:你要赞美他,奖励你先读。

  生:你在这样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却如履平地,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师:你现在知道应该怎么读了吗?

  生:大声读。

  师:大声读是声音。

  生:应该激动地读,读出敬仰之情。

  师:请你读出敬仰、敬佩之情。

  生:我敬仰你那么勇敢,敬仰你那么聪明,敬仰你那么镇静,敬仰你那么机敏,那么小心和大胆。

  师:大家为什么笑?我来读一读?(读)不仅要写得好,而且要读得好。

  生:我敬仰你高超的技术,智慧的结晶,机敏的动作……

  师:写得真好,“智慧的结晶”可以改成“智慧的品质”。

  师:是黄河养育了我们,是黄河孕育了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再看一看气势磅礴的黄河,聆听令人振奋的黄河曲。

  课文学罢,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体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说出来,读出来,品出来,激发了学生情感,真正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啊!

  三、开拓有交流深度的对话领域

  1.巧妙预设“对话主题”

  良好的主题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于话题的预设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不少的课堂中依然存在着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琐碎主题设计;也有不少主题像是牵着学生鼻子的“牛绳”,它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选择有交流深度的对话主题,必须在全面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或抓一关键词,或抓一重点句、段,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课文、想问题、谈己见,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给秋姑娘的信》一文的教学,可以紧紧围绕题目中“信”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想想秋姑娘写了哪些内容,引领师生文本解读的层层深入;

  再如《钱学森》一文的教学,可以抓住“魂牵梦绕”一词展开教学。因为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因此即使在国外有着优越的待遇,他想要回国;因为对祖国“魂牵梦绕”,即便祖国一穷二白,他选择回国;因为对祖国“魂牵梦绕”,即便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依然回国。让学生逐步体会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

  2.敏锐把握 “生成主题”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之外的成果,教学也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重视捕捉生成新的对话主题,让对话深入地进行下去,让学生的认识深刻、情感体验深入,与文本深层次对话。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老师提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被叫起来却说:“我读课题读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课题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面对这个读出意外收获的孩子,老师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加这个“上”字,读读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会有发现。结果这个学生自己读出了他独有的答案--那是因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了,他是大山本身的一部分……

  多么精僻深刻的认识,在这一意外事件中生成了一个带有个性的理解,同时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这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

  这一片断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促成了新的对话主题的产生。教学走入了娴熟的境界,教师就就能敏锐地发现新生成点,只要我们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搭建一座可以顺利对话的桥梁,课堂必然会意料外更精彩。

  3.有效拓展“课后主题”

  语文课要做到课已成,意未尽。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基础上,引领学生对作品不断思考、不断拓展,在自主阅读的“对话”过程中生成。拓展的内容要从课文入手,围绕对话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同时用对话主题作为沟通课内外联系的渠道,建立“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通过捕捉文本中情感、认识、思维等生长点,运用说、写等途径,释放情感,激活思维。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两位旅行者在游览中发现:虽是同一条山谷,但由于风向的原因,东坡雪大,杂树没有雪松弯曲再反弹的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死掉了;而西坡雪小,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杂树的树枝,所以存活下来了。从而悟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经过“动作表现雪松与大雪抗争的情景”、“看到雪松和大雪斗争,杂树有什么感受”、“看到杂树枝折叶落,雪松有什么感受”等教学环节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理解,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的确,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自古至今,这样的例子真实太多了。越王勾践忍辱为仆,迷惑吴王,不就是为了后来的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吗?撑杆跳高中,撑杆的弯曲是为了把运动员送到更高的高度,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时也需要这样的”弯曲“。遇到了一道难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妨先放一步,给大脑适当的放松,换一个角度,也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会有意外的惊喜。”

  有的同学联系到了韩信的跨下之辱;有的同学想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有的学生想到司马迁屈辱写史;还有的学生甚至批评了项羽不懂大丈夫能伸能屈的道理……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文本,走出文本,写出了富有思想的感受,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有对话才有创新,让对话的语文课堂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盼望的境界: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琴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灵谱写出动人的华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精耕细作,绽放语文课堂的高效之花    下一篇:《金色花》之“不教”“长教”与“深教”——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