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长文短教解读策略——浅谈《将相和》的教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由于长文的信息量大,学生读起来吃力,而授课的时间却有限,这就迫切需要“长文短教”。这样对老师的解读文本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文短教,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学得轻松,又能学到知识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积累了一些“长文短教”的方法。

 

【关键词】  抓题眼    找主线    巧过渡    重归纳

 

【正文】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虽然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处理这类课文,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避免面面俱到。这不仅能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下面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抓题眼,找准切入点。

文有文路,题有题眼。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习惯把目光盯在文本语段上,忽视了文本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眼睛,有时抓住文本的题目,或题目中的一个字眼展开教学活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课题的“和”字,引导学生质疑,以课题的“和”引出将相曾经有过的“不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和”字,既带领学生走进《将相和》,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又引导学生走出《将相和》,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以和为贵”,回扣中心,升华情感。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找主线,明文意。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面对长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的不足。也可以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省时高效。

现在很多学生看到较长的课文都是走马观花,只寻求在文字上游走,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甚至连主要内容也讲不出的大有人在。如何让学生能高效读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信息,直接提取出揭示文章主题的词语或短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对于像《将相和》这样长的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取其精要,突出关键。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读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文的框架立刻呈现在眼前,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设计的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将三个故事作为一件事来看待,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大意。

长文短教更需要研究如何巧读课文,精选课文内容,组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迵然不同;因而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在教《将相和》一文时,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读悟,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进一步体会到廉颇也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而“负荆请罪”。

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顺序进行讲读课文,而是围绕“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

 

三、抓关键词,简化教学环节。

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在于它既是文本的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的内涵。这些富有人生意义的词语,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文本中。具体来讲,由于文本不同,有些关键词是外显的,即文本写出来的,有些是暗含的,即读者悟出来的。

我们学习一篇长课文时,不可能从头到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这时从课文中精选或提炼出能够代表文章核心价值的关键词来尤为重要。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故事中的关键词“撞”“拼”“让”进行教学,从而带动全文的理解。

如教学“渑池之会”时,我从故事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最能体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语段,再从这个语段中找到最为关键的句子,然后从这个句子中找到表现人物特点最为传神的一个字眼,最后围绕这个“拼”字,让学生质疑。

教学片断:

(一)学贵有疑,围绕“拼”字,谁能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测生:1.为什么要拼? 2.怎样拼? 3.拼的结果如何?

(1)联系上下文找找——为什么要拼?

出示:①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

②还叫人记录下来。

师: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赵王乐意吗?不是乐意就是(强迫、被逼)

师:你是“王”,我也是“王”,秦王凭什么强迫赵王这样做?

生:秦王想侮辱赵王。

师:而赵王只是代表他个人吗?

生:不是,他还代表赵国。

师:秦王不但侮辱赵王,侮辱赵国,还叫人记录下来,他的目的何在?

生:让后人也知道赵国的耻辱。

过渡语:好一个秦王。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你就是当时站在秦王旁边的蔺相如,你会如何用愤怒“喷”出那句话?

(2)指导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生读。

师:嗯!不怕死的劲儿是有了,但狠劲还不够。你想想,他俩相距不到五步,用不用那么大声喊?

②谁再来试试……

师:秦王终于肯为赵王击缶了,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正所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蔺相如这么一拼,拼回了什么?

生:国家的尊严。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蔺相如“拼”的原因、体验了蔺相如“拼”的过程、认识了双方的胜败输赢,同时也对蔺相如的形象有了立体的感悟。

只有准确地选择关键词,才能“牵一词而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兴致勃勃,我想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

 

四、细节丰满,巧设过渡语。

“短”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突破教学长文的策略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效果的升华上。“短”是为了让人物更立体,让叙事更清晰,让情感更凸显。因而讲课时的过渡语尤为重要。巧妙的过渡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我设计了如下的过渡语:

过渡语:廉颇很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的职位高于他,仅仅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能耐。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那我们一起去论证一番,让廉将军消消气吧!

过渡语: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用他的勇敢、机智取回了和氏璧。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同学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请读读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过渡语:渑池之会以赵国胜利而结束,功劳归谁?(蔺相如、廉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到这里,你认为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那靠什么?

过渡语:正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所以秦王才不敢将赵王怎样。可见,“和”是多么重要啊!可是,廉颇理解吗?面对着廉颇的不理解,蔺相如采取了什么办法?请看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过渡语:文章以大团圆结局,学到这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

过渡语:不论你喜欢廉颇,还是蔺相如。正因为他们有着拳拳的爱国心,悠悠的报国志,才被后人传为佳话。

过渡语:将相和,赵国兴。这一“和”永垂史册;这一和,赵国长治久安达十余年,强秦始终奈何不得!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讲“和”,我们讲——社会?

(     )社会  (     )相处   (     )万事兴     以(   )为贵

过渡语:“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要想有朋友,小事不能太计较。”希望同学们能和睦相处,共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节省时间,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五、 长文短教 ,重归纳。

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探寻知识内部规律和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在学习时,若能养成随时随地归纳总结的习惯,则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

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将相和》一文时,引用一副对联结束,让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再现我们眼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联是“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居功自傲却知错能改人称颂”

下联是“相如铁嘴铜牙临危不乱既急中生智又胸襟广阔史留名”

横批,你们加上去。(指课题)“将相和”

“长文短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对语文课堂高效性的巨大推动。在教学长文时,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12.11第443期

2.《窦桂梅的阅读课堂》长春出版社

3.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4.“长”文“短”教 302.jiangxi2011.teacher.com.cn/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握“四度”,优化设计小学语文高年级作业    下一篇: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化乎其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