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但仍然不能彻底改变“高耗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注重内容分析,轻视语言学习。本文围绕“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从咀嚼关键词句,品味典型段落,揣摩谋篇布局,重视读写结合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文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言   阅读教学  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但仍然不能彻底改变“高耗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学习。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形”,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作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要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感悟、品味,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一、在咀嚼关键词句中学习语言

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年段都突出强调了词句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学习词句,并不是每词每句都去细品,而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去咀嚼。语文的关键词句,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句,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研究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慧眼识珠,精心选择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引领学生在学习词句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人文美和语言独特的魅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有这样一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曾听过一些教师在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这三个词语时,只是把这三个词语抽出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德国街道花多,花的颜色多”就完了,并没有引导学生咀嚼这些词语所蕴含内涵,更没有重视学习语言。在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教的:

师:联系课文想一想,你通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读懂了什么呢?

生:“花团锦簇”是说花开得很多,一团团,一簇簇,一朵堆在另一朵上面。

生:“姹紫嫣红”是说花的颜色很多,五颜六色的。

师:是呀,德国大街上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闭上眼睛!同学们,你仿佛来到了德国的大街上,抬头往上看,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教师播放音乐,深情朗读。)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生1: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窗台上的五颜六色的花都探出身子,频频向路人点头微笑。置身于德国街头,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3:我仿佛闻到了缕缕沁人心脾的花香,花香把许多蝴蝶吸引来了,围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来,不时地驻足观赏。

师: 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游。”我们仿佛都看不过来了,这里的花好多,好美,好香,看了左边

生:还想看右边

师:看了楼上

生:还想看楼下

师:看了近处

生:还想看远处   

师:这就是文中所说的——

生:“应接不暇”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浸润着花香的文字,用你的声音来展示这种奇丽的景色吧!(配乐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这三个词语在这段语境中包容了丰富的内涵,不但展示了德国奇丽的景色,还蕴含着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教学时,我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咀嚼词句中,理解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在领悟人文美的同时发展了语言。

二、在品味典型段落中学习语言

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规律的重要手段。每一篇课文都有典型的段落,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抓住文本中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一段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个段落的语言富有诗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鲜活运用将秋雨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这一段,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怎样写,要多在语言文字学习上下功夫,让语文姓语名文。我是这样教的:首先抓住本段的总起句中“五彩缤纷”一词,让学生通过画出文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去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然后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一句,学生分别读出秋天的雨都把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段话是按总分顺序围绕“五彩缤纷”来写的;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形式丰富:从句式上看,第二、三句句式相同,第四、五句句式相同,第六句又是另一种句式;从修辞手法上看,第二、三、四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而第五、六句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最后,让学生根据句式特点练习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学生很快就熟练地把这段话背出来了。

以上教学,我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到言语表达形式,再从言语表达形式到言语内容,走了个来回,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领略了语言形式美,而且轻松地积累了语言。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典型段落的特色都很鲜明,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在典型段落上重锤猛打,或是关注段落中富有特色的语言,或是关注作者表达某一意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或是关注作者的描写顺序,或是关注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述的……把规律性的语言达找出来教给学生,学生就能从中学到规范的语言并逐渐学会正确运用语言。

      三、在揣摩谋篇布局中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包括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诸如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表达方式等。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来说,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作者采用了新颖的、别致的,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一个简单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的过程这一线索贯穿的。小说中,作者不仅抓住了凡卡的动作与神态描写,还通过用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来衬托,体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和他想回乡下去的迫切心情。在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体会文章谋篇布局方面,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回顾课文的整体,找出这篇课文有什么显著的表达特点;接着利用课件出示以下提示语:“前后呼应”、“插叙”、“铺垫”、“设置悬念”、“对比衬托”,让学生根据提示语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学生在讨论、交流、朗读中清晰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及谋篇布局,领悟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都很有特色。教学时,我总不忘适时地引导学生去领悟,如在《桥》一文中体会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在《落花生》一课中学习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法;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学习以回忆开头,紧扣几件事写一个人的方法;在《窃读记》中领悟动作与心理穿插描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逐渐养成不仅关注“写什么”,还关注“怎么写”的阅读习惯。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中发现,很多学生写“阅读心得”时,不仅写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还写出了自己在阅读文章中领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式。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关注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巧妙。这样,文本的结构之美和作者的谋篇之智,就会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仅关注文章“写什么”,还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阅读习惯。

四、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这句话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路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 读写结合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加强读写联系。”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下面简单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几种的练笔方式。

(一)在模仿中练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把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成功的体验。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校园真美”为总述句,用总分总的段式写话;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一种小动物。

(二)在想象中练笔。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为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学习运用语言。如,我在讲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质疑,再帮助学生梳理出以下问题:1.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2.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3.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4.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可见,西蒙两个孩子的命运牵动着学生的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想象,当堂练笔。这样,一篇篇想象合理,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至深的练笔就在学生笔下诞生了。

(三)随文批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写下自己读书所得、所感、所想,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行为,也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

除以上几种练笔方式外,还有续写文本,转换文本体裁,改变人称叙述等读写结合方式。选择哪一种练笔方式要结合课文具体的读写结合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这样的练笔才是有效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依靠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找准读写结合点,精心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文本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本。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立足文本,潜心钻研教材并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语言资源,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文美,感受语言的魅力,阅读教学就一定充满语文味,高效阅读教学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②《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③《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④《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堂因“问”而精彩——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下一篇:简笔画,高效课堂的得力助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