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以语文教学之石 攻学生美德之玉——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温西中学 徐君素

  【摘 要】语文教学对中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等内容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渗透熏陶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价值观  语文教学  渗透

  曾经,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本该攻读于校园的学子,却衣衫不整、双目呆滞地跨入监狱的铁门;而他们的父母则抱头痛哭,痛不欲生。含辛茹苦的养育,本想让他们成龙成凤,但换来的却是毁灭的人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当看到一个个血与生命的教训的时候,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人结合语文教学的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力求以语文课程之石,攻学生美德之玉,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润物无声,在文本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当前语文教育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进程中,围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总目标,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而对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落实得就不够完美,要么生搬硬套,要么空洞说教,有些教师甚至完全忽视。这种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是及其不利的。

  新课标规定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文本,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元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通过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从课程设置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文本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接受熏陶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工具,更具备极丰富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教师开展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文本中挖掘教材的思想价值,用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哺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每篇文章都堪称散文中的珍品。冰心的《谈生命》以“春水”和“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生长、壮大悼念衰弱的过程和规律,诠释了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生活法则,赞美了奋斗不息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王鼎钧的《那树》写一棵长年造福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勃兰兑斯的《人生》含蓄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优秀的文章都是用它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善、美的情感来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浸透在教材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感情。学习这些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品读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认识,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拓展延伸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发文本内涵,拓展文本外延,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开展合作探究。例如教学《谈生命》一文,我引导学生围绕着“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解读作者冰心对生命的认识。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加以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有的学生说:生命是一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有的学生说:生命是小舟,只有鼓起奋发前行的风帆,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通过拓展,学生加深了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洋溢于字里行间。再如学习《地下森林断想》一文,在探究地下森林的精神品质后,结合文章末尾“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我要求学生用一个名言警句来说说自己的启迪,或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学生们谈到了坚持不懈成功实验“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谈到了最后八年躺在“被褥的坟墓”里仍坚持创作的德国诗人海涅,谈到了三改遗嘱坚持将遗体捐献给医院的教育家叶圣陶老人,谈到了向命运挑战的“中国的保尔”张海迪,谈到了用脚演奏钢琴的无臂青年刘伟……“润物细无声”就这样,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在内容与情感的双重延伸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文以载道,在写作教学中强化价值观教育

  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教学对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老师科学的、有条理的指导,学生的作文中能够反映出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好的作文是真情的表露,是内心深处最真诚挚朴素情感的抒发。

  1、在作文指导上诱发引导

  写作教学中,无论拟题、选材、立意、行文等的指导都要力求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实际,在实际中去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引领他们学会独立地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的焦点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一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情感价值观的体现不能靠“传教士”的做法强加于学生,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求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事物,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细节、关注身边的故事,启发他们思考这些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写真话,抒真情,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真事,就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寻找身边有价值的事,让学生仔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学生主动去学做真善美的事,让学生细心琢磨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比如:参加体育训练后,学生这样描述:“刺眼的阳光如同干燥剂将水分吸尽,使我口渴难耐。疲惫如同恶魔企图将我吞噬,但我不可以就这样成为它的战利品。”有的学生感叹:“生命就像沙漏,真正一点一点地消逝。但不同的是,当沙漏里最后一颗沙坠落,我们可以掉个头继续,但人生不行,走到了尽头,只能是深渊。中考就是乌龟,而我就是那只骄傲的兔子,但不同的是,只要我及时醒了,加快马达,我想我一定能追得上的。”真切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是学生心灵的声音,触摸到的是学生心灵的跳动,捕捉到的是学生真情的火花。有着这样情感的学生,他的内心自然是充满阳光的。

  2、在作文评语上因势利导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评语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倾向予以最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对同学在作文中显现出来的正确的一面,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结互助的学生关系,遵守公共道德等等,要以赞扬鼓励的口吻,予以正面的鼓励性的点评。如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战胜自我坚持跑完1500米的经历,我这样评点:“跑道上你咬牙坚持的样子深深地印在同学和老师的心里,老师坚信:今后的人生路上,你只要像跑步时一样,勇敢进取,永不言弃,再遥远的彼岸再也一定能到达,再艰险的阻碍也一定能翻越。”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就在于他们做了正确的事后得到肯定,一次次的强化之后,学生美好的品德便会较稳定地驻扎在他们心中。如果学生的良好行为得不到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模糊,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何时能得以实现,教书的育人目标也只是一句空话。

  当然,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全部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上进的,对于学生在习作中流露出的种种消极情绪,甚至是不和谐音符,我们应本着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及时矫正他们在认识或方法上的明显错误,使学生的价值体验不至于偏离主流价值。比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抱怨:“中考的压力笼罩着我,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只有压力,只有烦恼,使我窒息。”读着学生沉重的文字,我在他的作文后面这样写道:“生活就是这样真实,真实得让人疼痛。对背负着中考压力的你,老师想送你一句话:困难挡不住勇敢者的脚步,只要坚持再长的路都有尽头。”有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要给同学过生日,因为没有能力买上档次的礼物而苦恼。我在评语中对他说:“你觉得友情的分量是用礼物的轻重来衡量的吗?从你的字里行间,老师感受到了你对同学的真挚情谊,真情比什么都宝贵。如果你用礼物的轻重来评判朋友的真情,那是对朋友的亵渎,盲目的攀比更是对自己的亵渎。”教师真挚的评语犹如一剂良药,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生命体,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后,他们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凸现自主,张扬个性。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价值观取向,是教师难以预想和估计的,所以除了在作文指导时关注价值观的引导外,更应在作文评点时进行价值观的因势利导。

  三、春风化雨,在综合性学习中拓展价值观教育

  综合性学习作为以语文为依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诸如爱与憎、乐与悲、好与恶等,进一步提升了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与单纯的语文课堂学习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科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为例,综合性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雨的诉说”通过听听雨的足音、说说雨的功过、读读雨的韵味、写写我的感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查资料、演讲、小品、讲名人故事、互动游戏等形式,避免了形式单一的空洞说教,从笑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三个角度,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辨证地思考,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青春随想”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青春的魅力、青春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珍惜青春、为青春奋斗的情感;“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通过搜集资料、本周我当家、零花钱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当今青少年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通过搜集资料、心得交流,使学生在品评历史人物中学习古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格。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广博性,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和人格的培养,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生命力量的展现,活动也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综合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开放的学习资源、自主的学习机会、平等的合作交流、成功后的永不满足、挫折中的自我调整、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这种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必将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将来具备开放、自由、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地应对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四、迁想妙得,在课外阅读中深化价值观教育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阅读时,学生对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塑造的人物、表达的认识产生自然的由此及彼的迁想,并产生对作品独特的深切的体验和感悟。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进入人的理性世界,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提倡和鼓励多读文学名著、科学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对于疏离名著的中学生有如为其知识结构的骨骼补钙,有助成长。”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认为,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人格、人文素质,美化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学生具有熏陶感化的作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醒我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特洛夫斯基);《约翰克里斯多夫》教导我们“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罗曼罗兰)。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思想含量、文化积淀的健康有益的读物,要列出书目,加强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以语文课程之石,攻学生美德之玉,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积极地渗透价值观教育,让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中学生核心价值观》 枫叶教育网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夏亚娟 《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8期)

  4.《新课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用你的眼睛寻找美——审美教育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实施    下一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让学生写作学会“移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