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推究细节关联 触摸作者文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推究细节关联  触摸作者“文心”

  --小说有效鉴赏教学方法浅谈

  市五中  潘云娥

  【摘要】小说教学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重的分量,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依然按照情节梳理、人物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主题归纳等传统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十分低效。如何提高小说鉴赏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可以借鉴金圣叹的评点法,立足细节,推究其内在关联,让学生走进作品,触摸作者文心,真正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小说鉴赏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说鉴赏  推究关联   细节   文心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到:“当今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①确实,纵观初中小说的阅读教学,问题突出,现状堪忧。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因袭小说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对作品进行面面俱到地分析。这种做法一方面使课堂教学浮光掠影,不能深入文本内部挖掘出每篇小说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试想这些课外辅导书上赫然在目的内容,老师还在课堂上条分缕析,怎么会激起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更别谈培养学生的小说审美鉴赏能力了。问题二是小说文体被模糊化了,小说教学呈现泛散文化倾向。如《社戏》《孤独之旅》《芦花荡》《爸爸的花儿落了》等小说,就经常被当作散文或记叙文来教学。问题三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小说的文学创作知识、理论知识、批评知识缺乏,把教学参考用书奉为圭臬,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师尚且如此,又怎能指导学生深入去鉴赏小说呢?因此,要想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首先应该抓住小说的文体特质,找到一个教学的新视角。

  每部小说,都是作家的心血结晶,也最能体现该作家的“文心”。“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一部好小说,必定是作家用心之结果,而作品就是其“文心”的承载物。小说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作品领悟不同作家独特“文心”的过程,我们通过鉴赏让学生领略到每篇小说所蕴含的审美特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小说能力的目的。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固然能体现作者的“文心”,但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文心”的应是小说的细节。一部好的小说,必定有若干个好的细节。假如小说是一个生命,细节则是这个生命的眼睛。周振甫先生在《小说例话》中对细节是这样描述的:“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②我想我们如果能从细节出发,推究其内在关联,分析其作用,是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文心,使小说鉴赏更有效呢?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期拜读了金圣叹之评点本《水浒传》,颇受启发。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最大特点是善于抓住细节,前后勾连阅读,推究其内在关联,从而品味作者的独运匠心。

  如关于“火烧草料场”一章设置的李小二,他是这样点评的:为阁子背后听说话,只得生出李小二;为要李小二阁子背后听话,只得造出先日搭救一段事情,作文真是苦事。后来写到李小二跟林冲告别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对于“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这句话的金圣叹是这样点评的:衬入一句闲语,不知者以为可删,殊不知前文特地插入李小二夫妻,止为阁子背后一段奇文耳。如今交过排场,前去草料场,更用不着小二矣,则不如善刀而藏之,故以此一语为李小二作收束,奈何谓其闲话也。③两处点评,既点出了小说情节前后勾连设置之精巧,又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作家之锦绣文心,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晰毛辨发”的艺术眼光。

  又如“武松打虎”这章中写到的武松手上拿的哨棒,这个让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在金圣叹眼中却是与众不同。他不仅算出哨棒在文中总共出现十八次,还点出每一次哨棒出现的不同作用。特别精彩的是武松在用它打虎时因用力过猛,哨棒断成两截,只剩一半拿在手上。金圣叹于此评点道:半日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复敢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他不仅能够把细节前后勾连起来分析,还十分精准地点出这一细节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金圣叹的如炬目光真是让人不得不叹服,他不仅善于抓住小说的细节,还能找出隐含在小说语言后面的内在联系,真不愧是“古今小说评点第一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他的评点方法为我们的小说教学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鉴赏方法,即推究细节关联,触摸作者“文心”。通过此法可让学生能走进小说,真正感受小说的魅力所在。

  金圣叹曾说:“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得脱于稿,裒然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 ④为何学生难以领会小说的精妙,就是因为我们忽视小说中的细节及作者在这些细节中埋下的因果线索,我们的小说鉴赏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小说的这些“筋节”入手理出内在关联,才能体会作者的文心,这样的小说鉴赏才是有效的。如果仅仅对小说进行粗浅地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提炼主题思想,那岂不是在糟蹋这些经典小说。

  二、解构重组,教师先行

  在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细节并推究其中的内部关联前,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解构重组。小说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传统的做法无非是围绕着“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及小说的写作手法”等问题展开。这样的鉴赏教学内容是从概念和术语出发,以条条框框的形式从小说外部强加进去的,而非立足文本由内而外的鉴赏,因此也难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小说的内部进行鉴赏,自然也难以真正体会到小说的艺术魅力。

  我认为真正有效的小说鉴赏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过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为何被称为“千古一绝”,就是因为他善于从文本内部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当然,这首先源于他对整部作品的宏观把握。庖丁如果目无全牛,又怎能做到游刃有余呢?教师更应如此,首先要对整部小说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根据教学目的深入内部重组内容。张竹坡说:“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梁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而读人的文字,却要如拆房屋,使某梁某柱的榫,皆一一散开在我眼中也。”⑤小说中的细节就是“梁、柱和榫”,我们首先要把他们清理出来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让学生体会为何它们要用在这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如《孔乙己》中开篇关于鲁镇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这一细节描写,很多教师都是没留意的。其实细细推究这一细节与后文的联系,就能更好地领悟鲁迅的锦绣文心。因为这是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所以便于遮挡伙计往酒里羼水,它与第二段的内容相照应。又因为它“大”,所以当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来到店里要酒喝时,“我”才看不见他,它又为这个情节事先早作伏笔。更因为它是曲尺形的,“我”站在柜台里,柜台外的孔乙己和酒客们形形色色的表现便一览无遗地落入“我”的眼睛。它就像个摄像头架设在那里,记录着每天在此上演的生活剧目,这个细节设置真是匠心独运啊。

  又如《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它有“智押”“智取”明暗两条线索并行。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明线而看不到暗线,于是也往往只把眼睛盯着杨志。那我们教师应该先重新解构文本,以明暗两条线索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两条线索两个视角去推究细节关联,这会让学生对小说有更深的认识。如写白胜挑酒上黄泥岗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这四句如果从杨志这角度看,并不能见其妙处,但如果从好汉们的角度来看就不同了。前两句写大热之苦,正好切合现实之景。后两句写两类截然相反之人,一边是背焦汗滴,一边是展扇摇风,正是暗喻众军汉身负重担犹如农夫,杨志空身走路如同王孙公子。这首歌就是他们唱给众军汉听的,可更激起众军汉对杨志的不满,这也紧扣题目中的“智取”一词。如果我们教师事先对作品解构重组,厘清作品的内部关联,然后引领学生立足细节进行推究鉴赏,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

  三、聚焦细节,推究关联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操作让学生去推究细节关联、感受作者文心呢?

  要推究细节关联得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细节包括哪些方面。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描绘,使它服务于人物、情节和主旨,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情、物件、景色等“细枝末节”。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在“英子去医院探望爸爸”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爸爸听到英子说“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这句话时,“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转脸”“举手”“看指甲‘这一连串典型的动作细节,传达出无限的情思。爸爸听到女儿这种天真无邪的问话,看着可爱的女儿,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内心是多么地不舍和痛苦,也许此时眼泪早已溢满了他的眼眶,但他又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只好把脸转向墙壁以看手指这一动作来掩饰内心的伤痛。小小一个细节,让人为之动容。无独有偶,在《孔乙己》中也有个关于指甲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这个细节描写颇具意味,能留长指甲的势必不是个从事苦力劳动的人,它十分巧妙地揭示了孔乙己是个四体不勤之人,也呼应了前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类似这些细节教师可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

  一滴水里观宇宙,一朵花中看世界。细节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凸显主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厘清细节概念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到细节,聚焦细节,分析细节与情节、人物、主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更深入有效地鉴赏小说。

  如我在上《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就是从小说的细节出发组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描写入手,推求其中的内在关联,从中体悟小说的艺术魅力。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着重介绍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鉴赏方法,并在课堂上出示了以下例子作为引导:

  《水浒传》第四十一回写宋江取爷,使公孙胜受到触动,思忆老母,要还乡看视,又触动李逵,转入下一回写李逵取娘。金圣叹分析:”写宋江取父一片假后,便欲写李逵取母一片真,以形激之。却恐文情太觉唐突,故又先借公孙胜作一过接,看他下文只用数语略递,便紧入李逵,别构奇观,意可见也“,点明这个它的过渡作用,这是从情节上去观照此细节的作用。不仅如此,金圣叹还认为公孙胜取娘一细节还参与构成后面故事的语境,帮助刻画人物形象,”一是写李逵见人取爷,不便想到娘,直至见人取娘,方解想到娘,是写李逵天真烂熳也。一是写宋江作意取爷,不足以感动李逵,公孙胜偶然看娘,却早已感动李逵,是写宋江权诈无用也。“不管这是否施耐庵的原意,经过金圣叹这样推究前后关联,这一细节的内涵就丰富深刻得多了。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参照以上方法从推究细节关联入手进行鉴赏课文。学生兴趣浓厚,讨论气氛很热烈,不少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如有学生说”写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目的是打草惊蛇,引杨志过去好让他中计。同时也说明了好汉们早就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见作者情节设置得巧妙。“也有的学生说”那七个人见了杨志就请他吃枣子,一是以此证明他们是贩枣的小商贩,让杨志放松警惕;二是只为下文过酒用着枣子,所以此处先伏一笔。作者的笔力真深啊。“还有的学生道”写挑酒的汉子特意说卖给你们酒没关系,只是没碗瓢舀,这句既证明了他先前说过是去村里卖酒的,打消杨志的顾虑,也为后文好汉们用瓢下蒙汗药作铺垫。“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去发现小说中细节的妙处,这比平时的课堂效果好很多,同时,学生也通过推究文本细节的关联领悟到了这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谈谈本次小说鉴赏的体会,并进行总结反思,掌握”推究细节关联“这种鉴赏技巧,以便今后能独立自主地进行鉴赏。大部分学生认为收获较大,以前看小说只看大概情节,没有深入小说的细节描写中去推究因果关系,也不知道小说的精妙之处在哪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知道了读小说的方法,以后也会尽量尝试用这方法去鉴赏小说。从学生的发言中可见他们的鉴赏已经深入到了小说的内部,他们对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了一定的真切领悟。当然,作为一种鉴赏方法,不是读了一篇小说就能掌握的,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一种能力,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多运用。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我也以”立足细节,推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为指导思想去组织教学。小说中有一段关于于勒来信描写,我就让学生研读此信中的细节,组织学生讨论此信与下文的哪些情节有关系,它与人物又有什么关系。结果学生就发现”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这句已经透露了于勒当时的处境不妙了,这使得后文于勒出现在船上卖牡蛎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更见作者的文心。同时信中”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等细节则更能表现于勒的善良,同时也彰显了菲利普夫妇的丑陋灵魂。这封信既在情节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折射出人性的丑恶,深化了主题。通过类似细节的推究,学生对这篇小说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我在小说鉴赏中作的一点尝试,我想,能使学生立足细节把字里行间隐藏的内在关联找出来,就是对小说艺术的成功鉴赏,其他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环境描写等方面的鉴赏不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吗?金圣叹曾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是读过一部书了。“孙绍振先生也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⑥是啊,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就是通过课堂带领他们去理会文字,带领他们去探究他们说不出和一无所知的地方吗?少讲或不讲一望而知的东西,多多立足细节,推究内在关联,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小说的艺术魅力,这才是小说鉴赏的有效所在吧。

  【注释】

  ①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06页。

  ② 周振甫:《小说例话》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86页

  ③《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6月第115页

  (注:下文中的异体字部分引到的金圣叹点评均出自此书)

  ④《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楔子》 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6月第4页

  ⑤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 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3月第103页

  ⑥ 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它山之石可攻玉,精彩“翻转”巧作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