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慢慢走,欣赏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品味和多维解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温西中学 蔡鲜枝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主动亲近文本,细细涵咏语言,用心读,慢慢品,细细赏。以“读”入情,读懂心声;由“微”入著,品出内蕴;多“维”探源,生成精彩;多维有“界”,追求真理。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度品味和多维解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得到精神的享受,生成智慧的花朵。

  【关键词】阅读教学  深度品味  多维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它在清代学者王国维眼里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悲观主义作品;在现代学者胡适看来则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而毛泽东说,一部《红楼梦》,就是封建阶级的没落画卷。①鲁迅先生则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条件,对同一部《红楼梦》就有了不同的解读。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她8岁时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最痛她的哑”;18岁时“读出了爱情”;28岁成为妈妈后读出了老皇后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38岁开始写小说后,对安徒生的结尾设计有了不同意见;48岁再读这篇童话时,感悟到这是一个“依赖自己的精神”“悲壮而凄美地寻找不朽灵魂”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并期待着58岁、68岁乃至108岁时还能读出它的深长意味。可见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以上两例是对同一文学作品作深度品味和多维解读的形象阐释,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对同一文本会从许多不同角度作多维解读,从而产生文本解读的差异,获得个性鲜明的文本意义。中国文学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文学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多维解读文本的简明形象的表述。

  金元浦教授在《文学解释学》一书中说:“某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群集,一个有着众多变量和参数的模糊性群集。从共时性来讲,某一作品的意义是同一时代同一时期无数读者的不同阐释的集合;从历时性来看,又是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阅读的无数阐释的集合。因此,一部真正伟大作品的意义永远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不断实现之中。”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是多义的,使读者对作品和语言文字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想象,不同的思考感悟,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度品味文本,并尊重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文本,多维度解读作品。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从文本当中提炼一个“中心思想”,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牵引着学生进入“唯一答案”的“圈套”,让学生记住所谓的“解读结论”,然后按照该种解读模式应试得分。这种所谓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冻结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灵性,剥夺了学

  ①王威《“郢书燕说”与“标准答案”》,《检查日报》,2009年10月30日第5571期。

  生的创造性审美体验,泯灭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主动亲近文本,细细涵咏语言,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用心读,慢慢品,细细赏,从文本表面沉入到文字底层,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度品味和多维解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得到精神的享受,生成智慧的花朵。

  一、以“读”入情,读懂心声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熹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言为心声,到位的朗读,能有效地传递人物或作者的心声。朗读是让学生品味词句、体会情感、欣赏意境、发展语感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读出个性,让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同作者开展心智的交流,获得体验和感悟。

  例如笔者教读《金色花》时,在“初读--现情境”环节中,让学生自由朗读后,谈谈该怎么读出孩子游戏的感觉和母子间的深情,学生们能很快感知到读孩子的言行时,要读得欢乐、调皮、轻快,读母子深情时,要读得舒缓、温馨,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旋律。

  在“品读--悟亲情”环节中,反复吟咏、细细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一处对话。通过调换语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通过变换标点符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与原文比较读,学生们认为修改后读起来有母亲责怪孩子、孩子不想跟妈妈说话的感觉。再通过同桌间互读、男女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形式反复吟咏,学生读懂了原文中母亲的故作急切担忧、孩子顽皮得意的情状,读懂了母子间亲昵的挚爱!

  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领会散文的美妙意境、思想感情,展现戏剧角色的独特个性。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品出文字的情趣韵致,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朱熹)。

  二、由“微”入著,品出内蕴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就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因为经典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能传达出作者深沉细腻的感情,离开了语言,就读不出作品的内蕴。

  如笔者教读《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句,学生一开始都认为是母亲对孩子很担心、很焦急,但当我们再沉入文字,发现孩子“消失”了一整天,而妈妈却只是在静静地祷告、安心地阅读;从第7段“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这句话中的“再”“又”两个字,发现原来母子之间经常会玩这种“捉迷藏”的游戏!于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文中的母亲一直都知道孩子在哪,却没揭穿孩子,还故意问“你到哪里去了?”这是母亲为了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获得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呢!于是学生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你这坏孩子”,并不是责怪,而是爱孩子的昵称!

  当学生们沉浸在文字中,深挚的母子之情、神圣的母子之爱里的时候,我补充了作者的创作背景,泰戈尔创作《金色花》时,是最不幸的时候,先是妻子病逝,第二年一儿一女相继病逝,可他却写出了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一生说:“我们在幸福的时候,把快乐传给他人是很简单的,但在不幸中把爱和快乐传给别人才是最可贵的!”另一生说:“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觉得自己最可怜最可悲,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失落的时候读读泰戈尔,然后怀着真挚的爱和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好好活着!”

  再如《背影》中一句很看似很普通的话:“(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能否改成“(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孙子”呢?尽管“我”的儿子就是“他”的孙子,但所传递出来的感情却截然不同,“父亲”因为爱“我”而爱“我的儿子”,这是许多年以后的朱自清对父爱的深切体会!

  又如杨绛的《老王》中,当“我”看到一片坍塌破败的房子,“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说“是”或“不是”,而说“住那儿多年了”?因为家是有亲情有亲人的地方,老王没有亲人,享受不到亲情,因此老王没有家。淡淡的一句话,渗透着老王浓浓的辛酸。老王的不幸,就这样让文字自己说了出来。只有读细读深,才能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

  “解读文本不是滑过去, 而应当是犁过去。”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在思考、推敲、想象中品出语言的韵味和表达的艺术,读懂人物与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领会文本的深层内蕴,进而建构起学生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多彩的心灵空间。

  三、多“维”探源,生成精彩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它们的内蕴和主题往往是复杂多义的,因为作者往往通过隐喻、白描、象征等手法进行暗示,这使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维度,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获得了不同的主题理解。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饱满张力和艺术魅力,更需要师生深入探究。

  例1:笔者听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黔之驴》时,就引导学生分别从“驴”、“老虎”、“好事者”等多维角度去深刻理解这则文言寓言的含义。

  从“驴”的角度,学生学到了“黔驴技穷”等成语,懂得了不能做外表强大却没有真正本领的“庞然大物”,外强中干就会被轻易打败!

  从“老虎”的角度,学生创造了“黔虎之智”“黔虎识驴”等成语,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从“好事者”的角度,学生创造了“载驴入黔”等成语,懂得了柳宗元参与了改革变法失败后,改革者都被当权者排挤流放,所以作者用“驴”来讽刺那些占据权位却无德无才、外强中干、没有治国之能的人,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歌颂老虎,而是讽刺蠢驴!而“驴”被“载入”“黔”是拜“好事者”所赐,于是学生们明白了,这一不起眼的“好事者”,原来暗指皇帝!学生懂得了作为管理者,要让有不同才能的人居于适合他们发挥才能的不同的位置上,不能把外强中干的人送到位高权重的位置上去。反之,如果我们是“驴”,我们就在“农家”发挥我们的一技之长,不要盲从“好事者”的安排,将自己陷入困境!

  例2:受黄厚江老师这节《黔之驴》的影响,笔者在教学《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时,也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理解含义:

  从“蚊子战胜狮子”的角度,学生从蚊子看似狂妄的言行中,读出了它的智慧、胆量和信心,它在冷静分析敌我力量的基础上,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取得胜利。学生懂得了弱者如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强胜弱。

  从“狮子败给蚊子”的角度,学生解读狮子乃动物之王,理应战无不胜,但败给蚊子,是因为不了解对手,不知道自己的短处被掌握在对方手上,“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学生懂得了就算我们变得很强大,也会有短处,面对不熟悉的、看似弱小的挑战者,我们不能轻视!

  从“蚊子命丧蛛网”的角度,学生除了理解书本中提示的“骄兵必败”的道理外,还解读出蜘蛛是蚊子的天敌,理应是蚊子生活中主要研究的对象之一,但它深入研究的却是狮子,最终轻易地落入天敌的手中而丧命!学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父母从来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甚至不让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却一味地强调“好好读书”,参加各种竞赛培训班。学生懂得了我们应该先有足够强的生存技能,先学好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本领,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去研究更远的目标,学习更多的学问!

  例3: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读左拉对莫泊桑的评价:“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人物,收获新的领悟。

  在“解读于勒”的教学环节中,重点研究于勒的第二封信,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当我们沉入文字仔细研究这封信时,就会发现很多破绽--“买卖好”的商人不大可能丢下生意“去做长期旅行”;无论到哪“旅行”,都不可能“好几年”不能写信;前面说“买卖好”,后面说“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还“希望为期不远”,这是矛盾的--从中可以看出于勒根本没有发财!然而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于勒的谎言背后读出了他的自尊和辛酸。

  学生还从船长“……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这句“冷冷”的话中,读出了于勒自卑背后的自尊和对家人的责任心。

  还有学生从于勒“满是皱纹的手”和“他赶紧谢我”当中,读出了于勒是挣扎在社会底层却正直感恩的劳动者。

  于是对于于勒这一主要人物,学生评价丰富多彩了:

  有的说:“他从一个坏蛋、流氓、无赖变成了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

  有的说:“他从一个游戏人生的人变成了一个自立更生、吃苦耐劳的人。”

  有的说:“他从一个糟蹋钱的家伙变成了虽然穷困潦倒却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拥有了一颗温柔感恩的心灵!”……

  在“解读菲利普夫妇”的教学环节中,深入品味“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之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中的“竟”字,以及菲利普夫人“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中的“就”字,我们发现原来菲利普夫妇早就知道于勒的真相!但他们为什么不戳穿于勒的谎言?他们为什么“每个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菲利普先生看到别人吃牡蛎时“被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这只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吗?他们到底是一对什么样的夫妇?

  一生说:“这是他们在经济困难的生活中,所坚持追求的精神寄托。”

  一生说:“虽然我讨厌他们的势利,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是在残酷的社会中挣扎的可怜人!”

  一生说:“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穷人想要保持体面和尊严,往往更难!”

  最后我让学生想象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回来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想象于勒最后的命运,学生们有的悲观,有的乐观,生成了无数精彩的想象!再一次印证了左拉的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拥有广阔的阅读视角和丰富的解读可能,经典作品总是能够激发我们多维度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命运。通过多维解读,能活跃和解放学生的思维,使之挖掘出文学作品新的意蕴,读出新的人生感悟。

  四、多维有“界”,追求真理

  当然,文本的解读既要“多维解读”,又要“追求真理”。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过:“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角度的,但是并非每种理解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价值核心。

  如网上热议:有的学生学了《愚公移山》后批评“愚公”没有效率观念,没有经济头脑;有的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擅自攀爬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这一做法“违反了交通规则”;有的学生把《社戏》中小伙伴们往水里抛“豆荚”“豆壳”的盎然童趣理解成不注意“环保”……“这种脱离文本具体语境的的解读实属无理取闹之举,在脱离文本的借题发挥中,文本已不是解读的对象,只成了一场讨论的”引子“,这样的意义结构与文本的主旨内涵是没有一点本质性联系的,这种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①

  提倡多维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无中生有的错误的解读。漠视文本语言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带着毫无意义的甚至偏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维解读理念的误解,是失败的语文课,更是老师的一种失职。因此多维解读要有“界”,这个界来自文本语言和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多维解读与多维有界的关系,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

  总之,正如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传神词句去咀嚼涵咏,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内蕴,使学生领略到作者思想的光芒,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汲取到作者的智慧。深度品味、多维解读,我们的阅读教学便会充满生命活力;深度品味、多维解读,我们的课堂便能留住精彩,生成美丽!

  【参考文献】

  ①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韩  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林怀宇《文本阅读之旅--从语文课堂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评一语总关情——初中作文评语写作研究    下一篇:慢,是为了入得文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