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让真正“对话”激活语文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高龙中学  陈菊红

  【摘要】笔者发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特别是在一些农村中学和偏远山区的语文课堂中,学校高举着课堂改革的旗帜,但教师执行的仍是知识本位的倾向,强调的是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非常严重,其表现为:一些一线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这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中充斥着“无奈”和“内疚”,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课堂俨然一潭死水。如何让真正“对话”激活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亟需思虑且面对的问题。今天,笔者就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设计和善抓教学契机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浅陋想法。

  【关键词】 真正“对话”   激活   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科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简单地应付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地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笔者发现,自2004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一线教师虽已在这条道路上摸爬滚打了近十载。但放眼课堂,他们中的有些人“责任心”很重,整天板着脸孔高高在上,耐心百倍地一步一步教,而学生则毕恭毕敬地等待着老师们的“发号施令”,亦步亦趋地一步一步地学。从此,活泼好动的学生被冠以“多动症”,少年老成的学生则是老师们的“宠儿”,而课堂,则完全成了教师的阵地。同时,笔者还发现,形式主义的“对话”倾向非常严重。其表现为:我们的一些一线教师简单地理解“对话”的概念,认为只要设计好一连串问答,然后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是“对话”,这就是合作学习。课堂俨然一潭死水,学习再也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怡然自得。

  那么,什么是对话?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怎样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这样写道: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师参与对话、组织引导对话。

  如何改变现状,让真正地“对话”激活课堂,正是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师亟需思虑且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对话”基石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教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在进入课堂后总喜欢绷着一张脸,语气中也总带着威严,而学生则在这种或死水般地氛围中,或剑张弩拔地氛围中煎熬着45分钟。整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会怨声载道,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实我们的教师大可不必折磨自己和学生。同样一句话,说的巧妙一点,动听一点,风趣一点,效果就不一样。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笔者也相信“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教师不要总带着一张严肃的脸孔进入教室,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激励。只要我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激励学生学习,这样,他们就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我们就能构建起这样一种课堂--学生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在学习中总结方法,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一个苦恼的场所,而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而只有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构建“对话”的基石,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优化教学设计,点燃“对话”激情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优化教学环节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目前,在课堂中提问过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我们很多教师都喜欢提问题,甚至以提问贯穿课堂,以为这样就体现了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但笔者发现,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毫无价值的,或者说是众所周知地,学生也无需花脑力去思考就能做出判断或答之的。然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却乐此不疲,孰不知,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导致学生疲于回答这些毫无价值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对于文本的研读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均极低,无法形成真正地课堂对话。

  而“主话题”的设计,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研读,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话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激活课堂、创新教学。

  例如笔者在执教《吆喝》一文时,抓住冰心先生“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一语,紧扣“为什么说读了此文后,老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为什么又是‘长时间含泪的微笑’”这一主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再抓住萧乾谈《北京城杂忆》原旨中所写到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再对话学生,本文仅仅是写“吆喝”吗,进一步探究文本主旨。整个课堂在“主话题”的引发下,点燃了学生的对话激情,激活了课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一教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紧扣“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这一主话题,激发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言描写来解读文本,解读时代。在这种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在语言和思想的撞击中点燃课堂“对话”激情。

  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是闲聊,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载体;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运用口头语言(包括身姿语言)进行的平等的、真诚的交谈行为;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必须讲究效率。那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闲侃”,那种口无遮拦、油头滑脑的“耍贫嘴”,都不符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课堂,点燃激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抓教学契机,打造精彩课堂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就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和思维的碰撞,课堂的精彩往往由此产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

  笔者在执教《羚羊木雕》探讨交流“这能全怪我吗”一问时,突有一个学生问:“老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他的眼里流露出非常真诚的眼神。当时,笔者的心中一愣,但随即把此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就沸腾了起来。当学生了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后,笔者也作了阐述:“如果是我,我会把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件事告诉万芳,并与之商量。万芳作为 ”我“的好朋友,如此仗义,也一定会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也就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出现。”笔者就抓住了这一契机,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课堂的精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该班学生尤其是该同学在以后的每一节语文课,表现都非常积极,学习探究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对话应当是人格平等的灵魂交融,是教学相长的技艺切磋,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是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是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是以诚见诚的推心置腹。只有当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对话”,才能改变课堂实质,才能重拾课堂激情。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余映潮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   于漪 刘远

  3.《语文教研案例论》   宁波出版社   周一贯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   蔡铁权

  5.《语文教学之友》   2012.7    2012.9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语文本色回归—— 朗读中悟情    下一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