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一“扣”二“解”三“诱”——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锦园小学  吴正花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践行有效课堂教学而诞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基础没落实,难点无法突破,学习方法引导意识不强等现象,从教材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夯实基础;分解难点学会理解重点句段;逐渐引导学生通过搜索、探究等感悟文本三方面进行导读单设计的探究,使学生预习的同时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努力做到多学少教,学生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导学 自主探究 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重视课前布置预习课文,学生由于缺乏预习实际操作指南,即使是到了第三学段,大部分学生预习课文时往往读几遍课文,认读一下生字词之后,便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新课改推进“先学后教,多学少教。”这一理念,“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单”也应运而生。有了导学单,学生预习时虽然变得有事可做了,但一年多来我们发现导学单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现象一:面面俱到,貌似课后作业前置
  普遍老师认为导学单是做好课堂教学前准备的最好载体,基础知识、重点词句等以习题形式出现,学生们照单完成,完成过程缺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所耗时间较长,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结果适得其反。
  现象二:层次不明,疑似教案的翻版
  有的老师误以为预习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设计的导学单形同教学流程的缩影,问题设计缺乏难度层次,无形中给中下水平学生的课文学习来个下马威,挫伤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学单形同虚设。教学时,老师“涛声依旧”,中等生“风平浪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前已经了如指掌,课堂上由于失去新鲜感而“顿失滔滔”。
  现象三:喧宾夺主,恰似教师之独“唱”
  导学单设计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为中心,削弱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地位,问题设计注重提问,缺乏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探究与实践疏导,脱离不了一问一答、师唱生听等一唱一和现象。因此学生的学习技能、自主感悟能力何以习得?
  以上三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老师们对“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意图认识不够透彻,没有准确把握导学单设计要求的定位。在导学单设计过程中,我们若秉着“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到相信学生,发展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以导学为“抓手”,那么导学单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更准确的方向标,我们的阅读教学之路才不偏不倚。根据以上现象和认识,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到以下点滴思考。
  一、扣-- 环环相扣夯实基础
  运用过程中出现的第一种现象,学生预习时照单完成后便万事大吉,这种依赖导学单预习的后果是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学习过程与技能形成。学生纵然认真地完成了学案,但学习的深度不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让导读单更好地起到导读、导思的效果,应该在抓住文本的“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做到精选、精炼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难点,掌握重点。
  (一)紧扣目标引导自主掌握重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阅读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得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预习若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教师把学习目标渗透到导读单中,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目标。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及多音字。以往老师们根据这一目标可能会设计以下两种类型的导学单:
  其一,
  1、生字我来读
  魂  缕  幽  葬  愁  腮  甚  绸  谓  梳  衰  绢   侨
  2、我能正确读词语
  缕缕、幽芳、漂泊、稀罕、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气节、磨难、欺凌、境遇、
  毕竟、梳理、衰老、珍藏、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
  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拿来照本宣读几遍就了事,这样的字词学习脱离了文本,不但失去了学生主动读课文的机会,而且失去学生检索、提炼新字词的机会,那些生疏的“魂、衰、葬”等生字,大多数学生在读时未曾定睛观察过,更何况词语第一次见面时就脱离了语境,与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能力的养成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课堂教学时再检查几遍,学生对这一教学环节已经索然无趣,这样的预习是事倍功半的。
  其二,
  1、我会读会写这些词语。(略)
  2、我要帮下列形近词语找对朋友。
  梳(    )    撩(    )    玷(    )    祥(    )
  琉(    )    潦(    )    贴(    )    洋(    )
  流(    )    燎(    )    沾(    )    样(    )
  3、我能给带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这种纯练习形式的导学单只是在考验学生们的语文功底,把学生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却无法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更不用说学习技能的形成。因此,为了能让学生一头扎进文本,真真切切地从文中走一趟,边走边发现新奇的、拌脚的,并学着自己搬开“拌脚石”对于本课的第一点目标我们尝试着设计了以下导学单:
  1、请认真地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难的5-10个新字词,并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你理解了哪几个新词,把你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请留意“低头折节”中哪个是多音字,还有哪种读音。
  紧扣教学目标,从学生个体出发,简单的两句导读提示语,为学生预习迈开第一步搭桥铺路,路还是由他们来走,有方向、有目标地向前迈进,学生们将收获着语文学习中的一路风景,并学会了如何收获,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归宿。
  (二)紧扣学情渗透学法
  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几个形近字容易搞混淆,其他生字词的认读能力已经相对成熟,比较薄弱的技能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生僻的新词学生们习惯于跳过去,即使有所理解也无法准确表达,这种现象往往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阻碍。为了学生能独立读懂课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设计导学单时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
  1、回归句子,“点石成金”识大意
  词语是构成句子乃至形成文章最重要的语言单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是从重点字词当中感悟获得的,离开了用词的精准,当然也无法准确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如《自然之道》一课中的“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两词是读懂全文大意的关键词语,若在预习时学生没有深入探究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势必为后续的感悟造成阻碍。从学情出发设计导学单时可以这样引导:请从文中划出下面两句话读一读:1、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2、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踌躇不前、若无其事”两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能帮忙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引导学生让词语回归句子,根据已有的积累换个词语试试,当学生找出能替换的词语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点石成金”式理解词意的方法,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日后的再学习也是不无裨益的。
  2、融入自然段,“左右逢缘”知本意
  让学生反复朗读词语所在的句段,从词语的前后入手把握词语的外延。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倘若让学生用近义词替换,他们首先浮现脑海的词是“潇洒”,这是凭着学生已有的经验获得,对于“潇洒”一词也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得知:是指“(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个解释虽然准确,“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拘束”又是什么意思?此时,我们该关注文本,在设计导学单时这样设计: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游客在草原洒脱的行为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洒脱的意思。
  理解词语也需在句段中走个来回,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词语有了“左右逢缘”的机会,他们意会到“洒脱”在文中是“自由、随便、爱怎么就怎么的意思”,这样学效果比较理想。
  3、联系上下文,“穿针引线”悟内涵
  一个好词对于一句话乃至整篇文章而言就是一粒闪亮的珍珠,就是灵魂和核心。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常用、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碰壁”和《桥》一课中的“桥”一语双关,不仅包含着表面意思,还蕴含着深刻内涵,这就需要导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前后描述了怎样一件事,词语与事情间有什么共同点等,通过这样“穿针引线”般的引导,学生不难总结、领悟出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词语在全文中走个来回,“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导学时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法的引领,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内化,逐渐熟能生巧。才能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才能成为学生表达的鲜活元素。
  (三)紧扣教学反思突破难点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记录着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意外生成、出现错误较高的知识点等,如果在下一轮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些重难点加以关注。尤其在学生预习时就给予提醒,所谓的先入为主,学生的记忆也特别深刻。如《万年牢》一文中“走街串巷”的“巷”字,在上一轮教学时由于疏忽,错误率极高,大部分学生把“巷”与“仓”的下半部分混淆,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在本轮教学时,为了不复蹈覆辙,在设计导学单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两个字的异同点,他们的记忆尤为深刻,及时把字词的难点解决。
  二、解--层层深入破解难点
  除了字词导学紧扣教学目标、学情、教师反思外,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语段的品悟也不例外。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和重点语句更为重要的是导学时细化导学过程,化解难点,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
  (一)分解难点,学会概括全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学习技能,往往也是该学段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导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导。
  1、旁注段意,言之有物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由于缺乏概括方法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处于无法整体感知课文的状态,往往只表达出文章事物的一部分。因此,针对《小桥流水人家》、《草原》等写景类文章,在设计导学单时,让学生读课文时进行旁注,批注文中各部分各写了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草原》一课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学生概括全文时,就可以把一幅幅图联系起来,用段意合并法自然流畅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罗列要素,言之有理
  对于叙事悟理类文章,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课文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引导学生把这几个要素罗列出来,用词语串连起来,这件事给作者怎样的启示,就成了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概括了全文,而且把文章蕴含的道理都表达出来了。一组课文预习下来,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这种预习方法。
  3、扩充题眼,行之有效
  有些文章全文紧扣题目,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月光曲》等课文的中心词跃然在题眼中,可以提醒学生对于此类文章在预习时用题目扩充法概括全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导学时,可以分两层引导,第一层:读一读课文试着用文章题目中的几个词说说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都概括出:“这篇课文围绕骆驼队讲述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第二层: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童年骆驼队的那几件事?经过提示,学生基本上能概括出文中的四个故事(学骆驼咀嚼;谈论铃铛的事;想替骆驼剪毛;询问骆驼的去向),这样一来全文的主要内容便呼之即出,让我们体会到了扩充题眼之法行之有效。
  根据文章特点在设计导学单时渗透方法指导,文章概括有了画面、要素、题眼支撑,再加上分层引导,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也将水到渠成。
  (二)梯度设计,破解句段难点
  导学单设计中涉及重点句段理解时,经常出现第二种现象--教学过程的翻版,如:《梅花魂》中原来这样设计:1、找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喜爱之情。2、边读边想:外公为什么爱梅花?梅花与中国人有什么相同之处?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轻而易举地找出:“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骂:”学生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可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望洋兴叹,尤其在预习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下,就知难而退。课前难倒他们了,课堂上也就面面相觑地等待老师公布答案,这样的预习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无法调动课堂积极性,更加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学能力提高的机会。
  导学单设计体现阶梯式,如同为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架把梯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我们再设计时把更多的“为什么”改为可操作性的提示语。针对原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的后半题可以这样设计:“试着从句子中找出外公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外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针对原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可改为:“请找出最能体现梅花品质和中国人品质的句子读一读有什么新发现?先让学生找出梅花与中国人品质的句子,已经为他们发现共同点呈现了文本依据,而是不期而遇的结果,那种发现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相比之下原先开门见山地问”梅花与中国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显得有些突兀。
  三、诱--循循善诱入境悟情
  阅读教学最难以言传与落实部分就是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尤其在导学单设计部分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出现了上面分析的第三种现象--老师抛出个概括性较强的问题唱了独角戏。预习过程中学生是否领到了这分”情“呢?我们又如何去检测期间的效果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多的不确定还不如让我们的认识”转身“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接触文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操作、搜索与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文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勤于操作,景更真
  古人云:”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 如果从小学高年级起,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勤于动手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有独特的收获和深刻的感受。
  1、画一画,身临其境
  第三学段的文章篇幅较长,有些同学读了几遍就云里来雾里去了,如《开国大典》所描述的天安门前布置的场景,对于没去过北京的学生来说,几句话读了就迷失了方向,谁帮他们忙,导学单中可提醒学生:”根据文章一、二自然段画一画天安门前的场景布置。“学生们边读边画,当他们读完、琢磨透时,领略到规模的宏大,尽管画的粗糙,看着这些草图似乎自己也在天安门前走了一趟,自己就是场景的规划者,当他们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留意作者是怎样把他写出来的。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收获的结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
  比课堂上老师的文本分析和讲解场景描写的注意点来得生动有效。
  2、圈一圈,场景清晰
  有些课文不仅篇幅较长,而且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入情入境,为此,导学时对于那些写景的或按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可以提醒他们圈一圈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哪个场景最吸引你,学生接触文本时首先把目光聚集到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画出一个个场景后,每个场景的前后顺序清晰可见,如《北京的春天》一文,让学生找出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密的特点学生就不难发现,当他们着重阅读其中一个场景时,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这种热闹的氛围和感受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圈圈、读读体会到的,我们只需方法引导,无需教师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或传递于他们。
  (二)乐于搜索,情更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千方百计把学生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搜索、发现、感悟。老师在备课时做到了联系教材丰富相关阅读材料和知识的拓展,而在设计导学单过程中却直接把这些资料呈现,如此授之以鱼的做法剥夺了学生搜索资料的机会。
  1、搜索图片资料触景生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搜索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资料,不用书写不用答题,他们何乐而不为呢?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走近西部,无论是西部的风景还是风俗对于沿海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预习本组课文第一课《草原》时就设计了1、搜集西部草原或其他感兴趣的景物图片,想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们除了感受书上表述的”辽阔与碧绿“外,他们说出了草原让人心旷神怡、神秘等特点,他们的话匣子关也关不住,这种对于草原之美远浓于课堂上获得的感受。
  2、搜索文字资料情景交融
  除了图片搜索更多情况下是资料的链接,同样是草原一课的后半部分,预习单上让学生查阅关于蒙族人民的民俗民风。课前做了充分的搜集与积累课堂上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也就不再那样枯燥与苍白。分别的场景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每一句道别的语言,每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道别动作都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
  (三)善于探究,意更深
  善于探究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评价。
  1、情感体验多元而深远
  情感在探索的过程中经过自我思维的加工,其理性色彩、个性色彩更加浓郁,因而既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的情感体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如果在导学时没有进行探究引导,直接提问学生读完本课后你的心情如何,此时课堂上将只有一种声音--对八国联军的愤恨。如在导学单上设计这样一题:”请查阅资料,分析一下造成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会沿着历史的脚步找到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后,发现圆明园的毁灭与清政府的腐败密切联系,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多元,意义深远的。
  2、价值取向正确而深刻
  自主探究后获得情感体验更丰富,形成的价值取向意义也更加深长,一位学生在练笔中这样写道:”圆明园已经毁灭了,那是屈辱的见证,遗忘意味着背叛,遗忘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辱骂也无济于事,最关键的是自强……“学生通过阅读这一课领悟到了富国强民之路的重要性,该归功与自主探究,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创新过程,既能品出情味、悟出精神,又能升华情感、激起共鸣,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感受,靠学生预习时主动探究后生成的价值取向不仅正确,还将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导学单设计过程中紧扣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既注重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方法的习得。做到学生会的不用导学,导学了也不会的更不用导,重点、难点分层好好导,让导学单真正起到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愿我们的课堂收获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10期
  [2]《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浅谈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庄莎玲,2012年第12期
  [4]《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刘松洁,2010年第12期
  [5]《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以“言”促“文” 以“文”习“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症与治    下一篇:文本藏玄机 细读见精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