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文本藏玄机 细读见精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太平小学    蒋巧平  孙巧琴
  [内容摘要]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修养,它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本文从教师适时切入逆情悖理处寻缝探隙;切入表象无疑处追根究底;切入知识空白处拓展延伸;切入生活经验处扪心自问四种策略进行文本细读,为学生推开细读文本之门,让学生享受异样的阅读精彩。
  [关键词] 细读文本  寻缝探隙  追根究底  拓展延伸  扪心自问
  文本深处常常隐藏着不易被学生注意的细节,看似寻常实则藏有深意。文本中的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文本所要传递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背后。“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细读文本,一定是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文本,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薛法根老师认为“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这句话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文本的细读,有自己的感受,然后引领学生去进行细读,让学生不懂的,并且能懂的明白清晰起来,不管是思想情感的传达,还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学生就能学到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让学生在真正有所悟,有所得。教师引领学生去细读,与学生一起用心去触摸文本,咀嚼语言,用心体验,找寻真相。教师切入不合常理处,切入表象无疑处,切入知识空白处,切入生活经验处进行细读,往往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这片绝美的风景,享受细读文本带来的豁然开朗的快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列举论述细读文本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切入逆情悖理处  寻缝探隙
  文本中常有一些逆情悖理的情节,人物言行的不合常理,这些细节就是细读的关键点。细读时,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努力寻找缝隙,适时切入这些关键地方,向文本深处掘进,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在五年级下册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有这样一段话: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王熙凤向林黛玉询问着她的年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心情以及生活上的种种需求,粗略一读,很容易读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切,让林黛玉觉得王熙凤是一个热情、周到、贴心的姐姐。但再细细一读,发现王熙凤连珠泡似的问题,却没容得下林黛玉回答的时间,再看王熙凤也不急着知道答案,只顾着自己的问,而不并不想知道自己所问的回答。再看原著接着写的是: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所以王熙凤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她说的这些话别有用意,是为了计好贾母亲,炫耀自己的地位,好让初来乍到的林黛玉敬畏她。于是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王熙凤的这段话,设计的问题链是:首先发问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女人。在大家都认为王熙凤这是在关心林黛玉时,我再问:一个真正关心别人的人肯定会期待别人的回答,而在这里呢。学生猛然发现这根本没有林黛玉回答的余地!最后通过原著的呈现,让学生发觉王熙凤表面上是关心,实则并非如此,看似无戏却有料,细读之,便有所获。
  二、切入表象无疑处  追根究底
  通过追根究底,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策略。文本中有些细节,粗读觉得并无异样,但细细品味,不断追根究底却可以读出疑问。在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中,有两段写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在这两段文字中,学生可以轻易地读出廉颇的居功自傲和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但要问学生具体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学生一般可能只会从语言的意思中去体会。对话里一些重要的细节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盲点。廉颇的居功自傲还有他说话中的用语:“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廉颇的自大和对已封为上卿的蔺相如的鄙视与不屑。再对比蔺相如的话,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可窥探出对廉颇的尊敬。再次对比他们的语言还可发现,廉颇说话时先说“我廉颇”,再说“他蔺相如”。而蔺相如说话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从这个次序也可看出廉颇的自大与蔺相如的谦卑。课堂上,我们步步追问,便可步步深入,就可以着眼这些看似无心却有意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的秘妙。
  三、切入知识空白处  拓展延伸
  在学生的知识空白处拓展延伸也可以让学生解开文本的密码。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有的知识是空白。课堂上,学生因缺乏直接或者间接的知识,在阅读文本时就会出现思维断层的情况。这时,切入学生知识空白处,老师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填补学生没有的生活经验,就能解密文本。《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周瑜和诸葛亮有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这段对话展现了周瑜落井下石,诸葛亮将计就计,周瑜的每句话都用心险恶,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学生常体会不出什么,认为是一个普通问句,不能感悟到什么。课堂上,我图文介绍古时造箭繁复的工序。当听完介绍后,再读这句话,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发表见解,痛陈周瑜的阴险计谋。
  古时制造一支箭的繁复过程是学生的空白,学习的盲点。在此环节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将造箭的过程穿插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造一支箭是多么的复杂,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似并无深意的周瑜的一个问句,在拓展资料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周瑜的话绵里藏针,他想借造箭陷害他!由此,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四、切入生活经验处  扪心自问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扪心自问,有助于学生深入细读文本。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画家与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下面是我一次上课的经历。
  我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因为我详细地备了课,对教材和教参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课堂教学顺风顺水,学生思维活跃,目标达成也水到渠成,画家德艺双馨,牧童勇敢细心。正当要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时,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 “老师,我觉得牧童不是勇敢的孩子。”我有点惊讶,这孩子居然这样想!“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见解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想想牧童是不是勇敢?”大家忙不迭地再次阅读课文,搜索相关信息。一会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也认为牧童算不上勇敢,他是‘挤’进来的,他个儿矮,应该是刚刚看到这幅画,眼尖嘴快,喊了出来”“牧童应该不知道他是大画家,因为他刚刚进来。”“牧童只是一个放牛的孩子,所以戴嵩他肯定不认识,所以不叫勇敢。”“他天天放牧,斗牛时的情形他看的多了,当然熟悉斗牛时的样子。他只不过说出了自己平时看到的与斗牛图的不一样,与勇敢没有关系。”……我说:“如果你是牧童,你这么喊了一下,大家夸你真勇敢,你觉得怎么样?扪心问问自己,你的生活经验,就是问题的真相。”
  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在宽松自由的课堂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教师引领他们细细阅读文本,给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有时他们的有些想法更接近事实真相。
  总之,只要教师课前静心细读文本,解密文本中隐藏的玄机,在课堂上,适时切入并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引领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品读、探究和体验,就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享受细读文本带来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
  3.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5.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一“扣”二“解”三“诱”——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导学单设计之探    下一篇:童诗教学中诗歌情愫的追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