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玩转语言文字,提升作文魅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大溪第二中学    钟玲芬  张君芳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这恰是老师和学生的软肋。本文试就字词、句段、构思等方面去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玩转字词,使词语为全文画龙点睛:精选动词,凸显人物;语境活用,点亮眼睛;字词仿拟,增添生机;恰当使用新词俗语,充满无限生机。玩转句段,做到巧搭妙配:调整语序,使文章别具一格;词语搭配,讲究奇效,设法做到语言幽默,描写恰当。玩转构思,在形式上创新:题记开头,点题升格;巧用人称,妙趣横生;变换文体,夺人眼球;适当留白,引发遐想。凡此种种,以提升作文档次,进而改变作文难的局面。
  【关键词】文字   句段    构思   作文
  笔者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十几年,接触到的基本是叙述平淡、描写无奇、语言空洞、词汇匮乏的作文,可谓千篇一律,很少有能让老师眼前一亮、颔首赞叹的好文章。由此笔者想到,考场作文也好,平时作文也好,能够使语言的表达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生动传神,无疑能生发作文魅力,提升作文品味,激发读者兴趣,这实为写作之上策。那么,如何让作文语言的表达妙趣横生?如何让作文魅力无穷?笔者认为主要是要让写作思维活跃起来,多转几个弯,多想几个招,多动点脑筋,让平淡无味的语言换一种说法,玩一点文字魔法,让语言脱俗生新,平中见奇,诱人乐读。下面笔者就从字词、句段、构思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玩转语言文字,让语言出彩,提升作文魅力,让作文出众。
  一、玩转字词,画龙点睛
  1、精选动词,凸显人物
  袁枚说过:“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如然。”不仅古人讲究字斟句酌,追求一字传神,现代人也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动词锤炼得好,可使文章“活”起来,立刻能凸显人物性格。有个同学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雨后景物:松针上有水珠,荷叶上有水珠,小草上有水珠。别的尚且不说,光是句子中所使用的三个“有”,就毫无个性可言,同时也淹没了不同景物的个性。松针像针那样细,草叶如指甲那样窄,荷叶比盘子还宽大,它们沾上了水难道都是一样的?不如把这些句子改为:松针穿着一串串雨珠,小草掬着三两颗水珠,荷叶盛着几颗冰珠滴溜溜地滚着。将“有”字分别改为“穿、掬、盛”,不仅写出了松针的细、小草的窄、荷叶的阔大,同时还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态。
  叶圣陶童话《小青石》中有一段写不同的人从小青石上走过的情景,分别选用了“跳、跑、走、踩”几个动词,穿布鞋的人从上面跳过去,可能是因为小青石附近比较潮湿,人怕湿了鞋,只好“跳”过去;穿草鞋的人一般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为生活奔忙,时光宝贵,走路也得匆匆忙忙地“跑”;有钱人穿皮鞋逛街踱步,当然是慢悠悠地“走”;赤脚走路,皮肉与地面接触,柔软而轻快,有一种人与地面接触的亲切感,所以用“踩”。读着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许多不同的职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走路,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社会风俗画,可见动词用得准确形象,可使文章充满灵气。
  朱自清曾说过,他很不喜欢用“有字句”,认为这样的句子没有表现力,显得非常沉闷。之所以会显得“沉闷”,完全是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词语个性的缘故,造成千人一面、千词一面。基于这点,笔者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注重动词的斟酌运用。学校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每逢活动课,学生总是争先恐后,激情洋溢。有学生写了活动课去拿体育器材的情景:“活动课开始了,同学们奔向体育器材室,我也挤了进去,抢了一副乒乓球拍,冲向乒乓球台。”其中的“挤”、“抢”、“冲”形象地表现了“我”抢乒乓球台的着急心理。
  2、语境活用,点亮眼睛
  有些词语的用法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产生的,这叫语境活用,包括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等,适当运用,往往能点亮读者的眼睛,营造一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使文章的语言别有风味。如“演员在舞台上一定要目中无人,才能把戏演好。”这句话中的“目中无人”就是贬词褒用,意思是要充满自信心,已不再含有自高自大这种贬斥性意义,这样说来不仅行文巧妙恰切,而且生动风趣,富有表现力,既能准确达意,又不会伤害他人。又如鲁迅文章中有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中的“爱国青年”原是褒义词,指热爱自己国家的青年。但在文中已用作贬义,指当时一些受军国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这样一用,带有一种嘲讽意味,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如我们要讽刺美国的横行霸道,可以这样写: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还有一种用法,像莫怀戚《散步》中的“分歧”、“责任”、“重大”等词,属大词小用。仿照书本,同学写自己的读书生活: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这句话中用“三八线”、“领土”、“自卫反击战”、“民族融合式”、“和平演变式”等一些幽默风趣、新颖别致的语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语境活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值得同学去尝试。
  3、字词仿拟,增添活力
  仿拟是一种有意模仿特定既存的词语、名句、名篇的结构形式而更替以全新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格。例如:我跟爸爸非常像,又非常不像;非常像的是外貌,非常不像的是内貌。“内貌”就是仿“外貌”一词造出来的。教师可以叫学生从仿词、仿语两方面去做。钱钟书《围城》中有这样一句: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醉眼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穿插了两个笑话。这种预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身血”就是仿“心血”这个词临时造出来的,读起来令人会心一笑。有位女生上课特爱说话,有同学就说她:“你别这么鸭极行不行,还让不让别人发言?”这里的“鸭极”就是仿“积极”而来,说起来就特别搞笑。
  仿语是指模仿既存且广为人所知的成语、谚语等熟语的格式而临时另类造出类似于成语、谚语等新语的情形。例文《邋遢行江湖》中写道:“青少年时,食无甘旨,衣无新装,自然谈不上其他装潢。直到考上大学第一志愿,父母大约是倾家荡产--用所有积蓄为我买了生平第一条金项链。实在说,我从不曾感觉一条千足项链挂在脖子上,能使自己增加任何富贵气质,恰好相反,平时颈项坦荡荡,突然带上一条项链,很有变成--狗--的滋味。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冬天人体艮寒,却让肌肉与金属相亲。夏天忌热汗流浃背之时,一链系颈,滋味大不好受。垂首工作,不论读书写字,老觉下巴冒出山羊胡须。沐浴擦皂,牵绊尤多。在种种不便与不惯之下,终于解禁,顿感无‘链’一身轻。”在这里学生多处使用仿拟这种修辞,尤其是最后“无链一身轻”一句,是仿“无官一身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掉项链之后的那种轻松与自然。
  4、新词俗语,生机无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鲜词语不断涌现,并且进入生活各领域,在作文中使用富有新时代特色的词语,不仅使语言显得鲜活有趣,而且耐人寻味。像这样的新词很多,如:酷、发、新潮、减负、含金量、百分点、世贸组织、绿色食品、环保意识、豆腐渣工程等。如“开什么国际玩笑?你把我当傻子啊?”句中“开国际玩笑”这一新词,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玩笑的非同小可。“中国队和瑞典队的那场比赛中,刘国梁打得棒极了,简直盖帽了。”这句中“盖帽了”比用“好极了”更能新颖地表现出刘国梁球艺的高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这些新词,绝对使文章增色不少。
  恰当引用来自民间的俗语和歇后语,也能使文章语言诙谐幽默,产生别样新颖的效果。我们来看几个例句:①“妹妹!”姐姐沉痛地说,“吃一堑长一智。接受我的教训吧,把姑娘作为前车之鉴吧!……”这句中“吃一堑长一智”比用“接受教训”显得更生动形象新颖。②“……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它的机会!”此句中“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一俗语运用具体的时间更形象地写出了“迟早逃脱不了被捕的命运”这一意思,通俗易懂。③他苦笑了一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孩子堕落已久,一时半时是不容易改掉他的坏毛病的。”这里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歇后语点明“要想改掉毛病需长时间努力”的道理,富有哲理意味。④“一想到未来,她总有那种吃甘蔗上云梯的感觉--步步高,节节甜,幸运之神是不会遗弃她的。”句中用“吃甘蔗上云梯--步步高,节节甜”这一歇后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用“越来越甜美”更生动形象。
  如果学生注重平时的新词、俗语、歇后语等积累,并且广泛使用,将给作文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犹如为作文注入一股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何愁作文写不好?
  二、玩转句段,巧搭妙配
  1、调整语序,别具一格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实语言的韵味与句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句式交错运用,读起来就会跌宕起伏,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故意颠倒词句语序,如主谓殊位、主宾颠倒、主居宾位、定语后置等,就会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不说“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这种定语后置,突出和渲染了树造成的幽美境界。又如将“小红唱着歌向学校走去”改成“小红向学校走去,步履轻盈,踏着一路欢歌”,小红的喜悦神情就格外突出,增强了表达效果。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通句式句法,舍繁就简,能使文中的语言精练、活泼起来。如“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一句,经调整而成:“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我在苦恼中失望。”这里只将后句做了换序并重复的技术处理,就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又如“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飘落”,一学生顺手换一下语序,再略作修改,就变成“雨丝不断地飘落。雨丝长,愁思更长!”不仅情景交融,而且韵味横生。
  2、错位搭配,讲究奇效
  为了产生奇效,我们不妨将本来不适合搭配在一起的词语错位搭配,从而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句典型的矛盾词语搭配,“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两个明明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但是我们都认为这是不矛盾的。因为作者很久没去百草园,对那里的记忆已不那么清晰了,所以说“似乎”;而在作者童年那模糊的记忆里,百草园就是长满杂草的,所以他又说“确凿”。这里鲁迅先生就是运用了词语的非正常搭配,从而取得了特殊的效果。
  有课文为例,学生就可模仿。如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耳朵“挑食”》,“挑食”的应该是嘴,文题中却将它与“耳朵”错位搭配,令人心生疑窦。在惊讶之中细读文章,原来作者从“吃软不吃硬”、“吃麻不吃辣”、“吃肥不吃瘦”三个方面紧扣“挑食”,讽刺社会上流行的喜欢被人奉承、欺上瞒下、贪财好利等不良现象,让人在莞尔一笑后掩卷沉思,比那些一本正经谈道理、喊口号的文章更有说服力。又如“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线,组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句中的“眼神”可以“凝成线,组成网”,还能“网住班主任的脚步”,这种临时的错位搭配,使句子情韵深醇,清新至极,令人回味无穷。
  3、语言幽默,增添魔力
  幽默的语言,言简意赅,构思奇妙,浑然天成,而且效果迅速而直接,经常使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表达的幽默语言,让人读后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如故事《放点东西》就因为语言幽默,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效果。借鉴故事,平时的写作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作一些“有创意的表达”,“换一种方式表达”,提高作文语言表达的张力。如余雷同学的作文《妈妈的唠叨》中有这样一段:
  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叮嘱:“上学路上千万要慢点!又耽误不了上课,骑车子别腾云驾雾一样,听见了没有啊?”见我听得不专心,妈妈便用手揪我的耳朵,疼得我直求饶:“好妈妈,请放手,儿子明白的干活,您老人家的教诲,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了。”妈妈笑着放了手,眼睛一瞪,仍然唠叨不休:“还有,这一点可是最重要的,路上人多车多的时候就赶快下自行车让路,听见了吗?”我向妈妈举手行礼:“是,老妈。我这么聪明还不听您的话吗?如果您的宝贝儿子一不小心把人家汽车给撞翻了,我们家负得起那个责任吗?”“臭小子,你还耍贫嘴!”妈妈笑着举起了“铁砂掌”,我忙双手抱起头,而妈妈的“铁砂掌”瞬间变成了温柔的爱抚。
  以上文字风趣诙谐,表现了“我”的活泼调皮,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可谓情趣盎然。如改为平常表达,“妈妈嘱咐我要遵守交通规则,我听从了她的话。”意思虽没有变,可读来就索然无味,大跌眼镜了。
  4、添加描写,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不妨也叫作“添枝加叶法”,学生如能恰当合理地以“定、状、补”加以补充修饰,定能让语句放出光彩。例,“我曾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的身影,倍感失意。”若添上枝叶,则变为“我曾在这秋水之畔终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倍感失意,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一经枝叶的修饰,一种孤寂生活和郁郁不得志的哀怨和闲愁,就呼之欲出。
  当然描写如化妆,有淡妆也有浓妆,这需依表达而定。该勾勒的,一笔带过,寥寥几笔即可;该细腻的,则精雕细刻,通过细微逼真的刻画把对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学生作文《在运动会上》就有一段精彩的运动描写:
  聂兰同学站在起跑线上,沉着镇定。她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又压压右腿,做完了这些准备活动后,朝我们笑了笑,又朝要好的同学递了一眼神。似乎要告诉全班同学,一定不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哨声响起,她从起跑线上用大步量了一下到跳高架前的距离,每一步丈量都是那样的仔细认真,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接着,她又跑回起跑线上,向手心用力吐了一口唾沫,两手揉搓,握紧拳头,开始向横杆冲去。全场人都屏住了呼吸,注视着这一瞬间的精彩表演。嚓嚓声渐渐消失了,她离横杆越来越近了。起跳!她咬紧牙关。只见她一个急转身,双脚一蹬,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完成。观众还来不及眨一下眼睛,她的头部肩部就已经过了横杆,再挺胸、翘腰、收腹、双脚合并,好一个“背跃式”……成功了!破了校纪录,四周的掌声,震得跳高架上的横杆似乎都在跳跃……同学们跑进场地,拥抱着她,还有一个同学用拳头打了她几下,然后将她抬得高高的。
  这里小作者通过“递眼神、吐唾沫、咬紧牙关、用拳头打”等四个细节,细化了跳高过程,显得具体而生动。
  三、玩转构思,精连细缀
  l、题记开头,点题升格
  这几年,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创新作文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题记是考生相当喜欢的一种。运用题记好处多多,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言精美。由于题记是在全文的最前面,位置最醒目,靓丽夺目的题记像“凤冠上的一颗明珠”,能够给文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作品锦上添花。采用题记,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又能够让自己的文章在才情的展露中赢得阅卷者的好感,从而脱颖而出。
  学生可以采用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曲等作为题记,体现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可将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放在前面,用来揭示主旨;也可巧用修辞,增添文章的语言魅力,让作品文采飞扬;也可铺设情境,充分渲染,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可创设悬念,吊起读者阅读的胃口,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想象的美妙意境。如中考作文《我心目中的“失败”》就运用了题记形式:人生因失败而精彩,世界因失败而绚丽。这句话放在开头很有哲理性,而且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看法,起到了点题升格的作用。中考作文《收获友情》也是如此,以“财富不是朋友,朋友却是财富”为题记,正是掷地有声。
  2、巧用人称,妙趣横生
  平时学生作文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自由而无拘束,给人一种真实之感。为了创新,学生经常改换人称,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带给人别样的新鲜感。
  如朱自清《给亡妇》中:“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吧。”文中称已经去世的妻子为“你”,这种对话方式可以使文中已经逝世的“叙述对象”仿佛就在作者身边,既而增加作品的感情色彩,让人为之感动流涕。
  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把山之景当作朋友,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与山中之景对话,既生动传神表现自然之美,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表现对自然朋友的关切之情。作文《真挚》中,笔者就指导学生也把文中涉及的对象“真挚的情感”变换成第二人称来写:“你是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你是缠绵的细雨,滋润禾苗;你是飘飞的冬雪,装扮山川……真挚的情感,是你抚慰了我的心灵,温暖了我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不难发现,经过修改后的作品,情感上更充沛,更能震撼阅卷老师的心灵。
  3、变换文体,夺人眼球
  中考作文提倡创新,我们不妨让学生进行体裁上的创新,写成戏剧小品、通讯报道、童话寓言、对话访谈、故事新编等另类文体。如今社会流行在网上聊天、发帖,所以学生作文时不妨采用此形式进行创新。比如面对“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聪明的学生就采用论坛跟帖的方式来写,形式非常新颖。下面摘取片段来说明:
  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世界博览中心的一次网上调查已在全球展开,中心议题是“人生的答案”。出乎举办者的意料,本次调查……
  网民A:我是一个百万富翁,人生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一定要使我的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中心回复: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
  网民B:我是一名下岗工人。我的人生答案是从头再来,决不趴下!
  中心回复:生活是坎坷的,也是精彩的。
  ……
  网民G:我是贝贝,今年七岁。才上一年级,我的人生答案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好孩子,不过,我还想去环游世界。
  中心回复:贝贝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只有学好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了解世界啊!
  网民H:我是一名大学生。人生的答案太多了,我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人生,那么就会见到五彩缤纷的答案。
  中心回复: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不同的是每一个人翻着的页数不同罢了。
  我呢,一个坐在考场里的学生,笔下的答案也是人生的答案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文章把话题定位在解析“人生的答案”上,以网民自由发言、中心回复的形式指出:“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有不同的答案”,那么,人生的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此机智的思维和巧妙的文体特点,是这篇优秀作文最突出的亮点。
  4、适当留白,引发遐想
  作品留白能调动欣赏者的经验,有效拓展作品的思维空间,收到言在此而意无穷的效果。“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似简洁然而并不简单,这些问答之间的留白带给人无限遐想,别具匠心。我们也可以意到笔不到,可以用断章,这样使自己的作品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加内涵。
  如《变色龙》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就起到了言在此而意无穷的效果:收拾你!怎么收拾?早晚!有多早?收拾得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谁又都可以预测,引发了读者无穷的遐想。表现在写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结尾处适当留白。如表现亲情类的文章,文末这样描述:夕阳下,一高一矮两个手牵手的背影渐行渐远……它所带给人们的遐想就远远大于文字本身,收到的表达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作品的魅力靠的是语言,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学生如能在平时机智灵活艺术地运用以上锤炼语言的方法,融入新内涵,创设新情境,就会使自己的作品不落窠臼,妙笔生花,使阅卷者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从而在中考作文中一举夺冠。
  【参考文献】
  1.严敬群 邓大林主编。 最新6年中考满分作文〔M〕。朝华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
  2.孟宪法。 语言玩一点儿魔法〔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7-8期
  3.陈志新。 品味动词〔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4.周远喜。 语言出彩,方能成就新作文〔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
  5.朱  振。 让记叙文语言生动起来〔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9期
  6.杨凤英。 作文语言的包装〔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7-8期
  7.杜长生。 初中生习作必修课--锤词炼句〔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8.孙金兰。 文采飞扬 妙笔成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5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我们一起寻找源头活水——从师生共读说教学实践改革    下一篇:适时有机挖掘文本资源开拓写作空间--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