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农村初中“生成性模仿”作文教学的实践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长屿中学  罗云斌

  【内容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模仿入手,锻炼语言能力。所以农村教师应极力引导孩子们进行生成性仿写,这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其实,只有让“生成性模仿”有效地走进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才有可能让孩子们规范他们自己的写作行为、提高他们自己写作水平、激发他们自己的写作创新。

  【关键词】农村孩子们  生成性   模仿  方法   语言   旨意   思路  形式 作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很多教师都发现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策略,历经几千年的实践被证明是极富生命力的。因为模仿并不是抄袭,它是一个具有高度和复杂技巧的教学方式。模仿的终极目标是有新的生成,是在学习前人成果基础上创造性地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个性文章。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农村教学的实践,认为农村教师应力图引导孩子们走一条“生成性模仿”之路。

  那农村初中的“生成性模仿”作文教学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一、学文本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孩子们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孩子们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孩子们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索然寡味。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窘态,就应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写出自己的个性,很自然地让孩子们在模仿中生成自己的文章。

  1、学文本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课堂上要启发孩子们感悟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通过模仿,学会写好细节。

  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片断: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段文字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充满生活情趣。关键是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支、撒、系、牵、看、拉”7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然后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们,动作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由此指导孩子们进行人物动作描写的训练。

  如一孩子写《篮球场一角》: “太阳渐渐落了,操场上传来阵阵的欢呼声。黝黑的皮肤和长满斑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正在秩序井然的进行着。只见那个黑小伙子将手一举,球便被他截了下来。看他将两腿一劈,做了一个运球的动作,向篮筐跑了两步,一跳!球就投了出去。可惜,球没进。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球抢了回来,用力一抛,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球进了!他的嘴向上一翘,做了个鬼脸。” 孩子经过观察人们动作特写镜头,再通过模仿“捕鸟”的动作描写,就有了上面这幅生动而精彩的场面。

  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写片断: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在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这段文字非常精彩,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冬冬直跳” 形象的写出我爬悬崖时内心的恐惧害怕。而我们都知道好的心理活动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能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因此我尝试让孩子们写一段《那晚,我一人在家》的心理活动,一孩子是这样写的:“我今天一个人在家里,心里愉快地像一只小鸟一样。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开始悠闲的看起来,在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窗帘随风飘动,犹如一个魅影。原本开心的心情变得心惊肉跳。我马上把窗户光。”

  诸如此类的模仿训练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石。

  2、学文本中的表现手法。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孩子们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 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农村孩子们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农村孩子们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小思的《蝉》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讲课中应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先抑后扬手法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模仿此手法去学以致用,去自行模仿写作。

  又如张晓峰的《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峰运用了托物喻人的手法,形象地借行道树赞美了默默奉献的人群,我们老师可以借此让孩子们学会这种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一类人,写出这类事物、这类人的闪光之处。在这次的模仿训练中,有孩子们触类旁通,不仅学会了托物喻人,而且还学会了借物寓理等,一同学在《像花儿一样绽放》习作中,最后是这样写的:

  “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那短暂的瞬间,记录下自己笑靥。

  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那短暂的瞬间,博得阳光雨露的滋养。

  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那短暂的瞬间,赢得自己人生的春天。

  让瞬间成为一个永成恒的经典!”

  从“托物喻人”到“借物寓理”,这是一种模仿,是一种有生成性的模仿。因为在孩子们有意的模仿时,却无意地揉进了他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可以说模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魔方”。谁玩转了这块“魔方”,谁就进入到了作文教学的自由天堂。

  二、品文本的语言,优化自己的文采。

  农村孩子们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表达需要,那农村孩子们如何才能优化自己的文采,走上作文的成功之路呢?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观察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种“引水浇园”的摹仿形式比较适用于针对记叙文中的精彩句段的模仿。记叙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孩子们借助他人精彩的句段,灵活地仿写套用,来美化自己文章的文采,从而在模仿中收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教学梁衡的《夏感》一文:

  尤其是教到课文第三段的时候,文本中有这么一句极为优美精彩的话:“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叫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甚至熟读到会背诵,烂熟于胸,然后仔细地去品味文句中的春之色、秋之色,再去品味句子的精彩之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这样的一个仿写过程,不仅锤炼了孩子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我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文句,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他们充分地享受这一份生成性模仿所带来的成功感,这样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生成性模仿的创作欲望。

  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孩子们仿道“看,那雨,似倾盆,像瓢泼,如瀑布。”

  孩子们模仿出的句子充满了创新,充满了灵动。我深信给孩子一根“模仿”的拐杖,他们定能撬起整个“作文世界”。因为模仿是生成的基石,是创新的基石。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善于找准文本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教师及时地把生成性模仿创作的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课堂教学中,从而打通了阅读教学与生成性模仿教学的宽阔通道,让孩子们在生成性模仿创作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让孩子们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取文本的旨意,叙述自己的事。

  他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曾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那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们学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当然,此法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有位同学的习作《一帘幽梦》,其题目借用了台湾女作家琼瑶女士的书名《一帘幽梦》,其主旨则是来源于她所读过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一段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习作正文描述了一串红的身处恶劣环境却依然绽放喷薄生机,从而让她领悟了不怕苦、不服输才能收获种种幸福,所以小作者最后感叹:“我才忽然悟彻了朋友昨天的一席话,正是一串红渴望将自己的力量无止境地迸溅出来,然后沉淀成春天最初的美,因而他们为自己鼓劲,亦是为春天鼓劲。”虽然主旨及语言有借鉴他人之处,但叙述的却是自己的真实故事,所以文章不但语言精练且能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无生搬硬套之嫌。在模仿中生成了自己的美文,从中让孩子们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喜悦。

  如学了《散步》的那份亲情,可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记得有位同学写了题为《我拿什么来感谢你,我得母亲》,他的题目化用了电视剧《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时尚的题目让人耳目一新,加之文章套用《散步》课文的主旨,塑造了母子间的分歧冲突,最后体现了浓浓的母子情,文末对母亲的感谢之情,更是令人感动。

  孩子们一次次模仿而写成的习作无不证明了:模仿不是抄袭。因为模仿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孩子们在思考中借鉴,在模仿中生成,在模仿中创新。

  四、摹文本的思路,书写自己的话。

  “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巧妙的构思,以它的独特性、新颖性令人叹服,聪明的读者总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去模仿、去学习。

  如学了《羚羊木雕》后,仿其“一物串联”:追问木雕--送木雕--要回木雕。文中一开始的开门见山,与结尾的悬念,都值得孩子们学习的典范。尤其是文本中间的插叙,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运用了一段插叙,写出了自己与万芳的相处,写出了二人的友情。而且插叙使全文集中发生在一天之内,故事紧凑,并且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让孩子们在学文本时,就明白了写文章都要围绕中心选材,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写了会冲淡主题,所以要一概略去。所以让孩子们也选择一样自己最心爱的事物为题,模仿文本的写作思路,练习写作。一生写了一篇题为《风筝》的习作,习作不仅仿《羚羊木雕》全文的架构,而且也使他的习作言之有序。

  再如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让孩子们学得“一波三折”(爬悬崖时的“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的写作思路。从而让孩子们去模仿、去创作。孩子的《为自己鼓劲》习作,写自己背古诗时的“曲折艰难”的历程,最后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来一段议论:“前方的路途还很坎坷,不知还会有多少障碍等我去克服,但我坚信:努力的航船会带领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努力,一定能帮我冲破层层关卡。我坚信此时的努力会给我很大的帮助,”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磨练,付出努力,我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加油吧!再努力一下,再迈进一步,再背一句,我就能成功。”如此结尾不仅点题,而且深化主旨。仔细品味其习作不仅脱胎于他文,又突破了原文,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因而在模仿中孩子们写出了新意,有了创新,有了新的生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模仿他人的构思。但同时,也一定要让孩子们懂得: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这是模仿的真谛,模仿的“王道”。

  五、仿文本的形式,确立自己的主旨。

  “仿其形,立己意”,这种“移花接木,推陈出新”是模仿的又一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说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文学体裁。也可以是实用文体或专用文体,甚或是名作名篇的固有形式。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模仿者不绝于代,其中,清代的《烟室铭》、当代的《教室铭》及《给“以权谋利干部”画像》更是让人拍手称快。

  比如,在执教完《五柳先生传》时,班中有一叫林鑫的孩子模仿文本的形式,创作了一篇《零星先生传》:

  先生乃北大(街)人也,其貌不扬,天下零星,因此为号焉。

  好言喜闹,无时无刻皆如此矣。涛涛“骂泉”身上涌,故师友皆恶之也。噫!好言喜闹亦秀其个性。果真零星矣。

  先生陋习真多,懒读书,为之最。每早读晚读皆不苦也;每做作业皆迟交也;每收作业皆不全也。噫!故常为老师批也。先生懒读书,成绩平,却性傲慢,每同学问其疑难,皆“语不惊人死不休”,每考试败北皆寻其借口,死不悔改。噫!愈懒益傲,果真零星矣。

  先生嗜幻想。现实总不尽人意,遂长埋于虚幻世界寻求其梦想,交其诤友,解其烦心。虽幻想美妙,但卒将碎散。每梦醒来,眼角总带颗混浊泪珠。噫!先生外视快乐,心愁似海。

  先生喜作文,每心愁之时,总以笔录下这不堪记忆。每心乐时,总以笔刻下这快乐时光。先生虽喜作文,但其文常不尽人意。遂常阅书、作文以增其能。噫!先生亦有其优习。

  先生乃北大(街)人也,虽知“北大”遥不可及,亦为之憧憬,欲升入此学府。虽不切实际,但先生自信,有梦圆一日,此绝非痴人说梦也。噫!先生虽懒,先生虽傲,但其自信可与李白媲及!果真零星也。

  赞曰:但丁有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零星先生,天下零星!

  一篇《零星先生传》很好地证明了在模仿中孩子们自然地融进了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创意生成。因为只有有思想的模仿,才有如此美丽的生成。而实际上,在这几年的中考作文实践中,有不少孩子们就运用了小说、寓言、戏剧、采访录、调查报告、招标书、病历诊断书等文体。这些考生写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善于借鉴,善于在借鉴中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模仿中有令人“惊艳”的生成。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多鼓励孩子们借用既成文体,让孩子们扬长避短,找到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及时找到一种最得心应手的文体,更有效更便利地表达出自己主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此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也告诉我们仿写是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只有学会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或片段)进行“生成性模仿”,才能达成精确、灵活地借鉴名家经典的写法,自如、成熟地抒写自我内外生活的目的,才能真正书写自己的性灵。所以,总而言之,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模仿”是基础,“生成性”是灵魂,模仿的目的不是抄袭,也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提升习作的境界、效益,也就是说“模仿”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作文心理学》  刘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作文练笔举要》  李德身等   山西人民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品味语言——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    下一篇:名著共鉴赏,疑义相与析——“探究式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