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阅读教学起点的确立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松门镇中心小学    乐建来

  【摘要】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又如何确立阅读教学的起点呢?确立教学起点,就是确定教学从何处入手,思考我们应该教什么,从何处教起,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从何处学起,把这两方面融会贯通,力求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还就如何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提供了有效的策略:一、追问课标,站位“课程”的高度;二、把准“学脉”,唤醒言语的思维;三、直面文本,走向适度的解读;四、潜心会文,破译语言的“妙秘”;五、表达并举,回归语文的本位。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走准这第一步,才能让学生在这语言习得之路上策马扬鞭四蹄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学起点   语言习得
  由于长期受内容分析式教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习惯于按照预设执行,教学的起点也是想当然,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被“起点”,然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一二一,齐步走。长期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思维奴化了,他们习惯了迎合教师,教学起点过低时,他们“懂装不懂”,教学起点过高时,他们“不懂装懂”,这种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学习,怎么可能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呢?
  一、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准确的教学起点之上。然而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呢?确立教学起点,就是确定教学从何处入手,思考我们应该教什么,从何处教起,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从何处学起,把这两方面融会贯通,力求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学”引征途,不做寂寞的行者
  教学最怕什么?教学也怕寂寞啊。当我们针脚细密地精心预设,满怀期待地进入课堂,却发现原本觉得理所应当的教学设计失去了支撑,我们教得尽心卖力,学生学得漫不经心。置身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学生的主动认知的风采,缺少了学生由不知到知之而擦亮的智慧花火,我们就如寂寞的行者,踌躇独行,一种困顿之感就会油然而生。
  为何学生没有在教师的引领下朝着同一个学习方向前进呢?只顾着研究“教”,而忽略了研究“学”,这正是原因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既要从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经验、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等来具体分析基础,也要分析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能导之以方向、以路径、以情趣,学生才能够经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切地体会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师生之间才能真正沟通,有效互动。
  被称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教学论专家泰勒早就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标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把握“学”的起点,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反之,起点过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起点过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的消极应对必然致使教学高耗而低效。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吧,用它来照亮语文教学的征途,融化学生思维的冰点,走出学生语言的盲区,还给学生话语的权力,让教学生成活泼向上的正能量!
  (二)“言”得其所,莫作徒劳的努力
  反思我们的教学,平时上课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文本解读是否新意,教师语言是否精辟,教学设计是否奇巧,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件制作是否华丽,甚至连学生的应答都做了超乎想象的精心预设……一味追求视听效果,把课上得顺风顺水、热热闹闹,然而,这种浮华的假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停滞以及才智的消磨。
  为什么教师如此的努力未能取得与之成正比的教学成效呢?轻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致使语文课堂高碳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可见,从某种程度说,教学内容支配教学方法,并决定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一点儿也不为过。
  因此,我们必须精选合宜的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又要立足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发现文本最本质的语言特点以及可以迁移、演化、运用的语言形式纳入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一节课里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教学内容在单元、学期、乃至学段的长时间维度里要螺旋递进,体现内在联系,避免多次机械重复。
  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解读文本不能在内容上兜圈圈,对于文本的语言特点、语言形式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力,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统筹的智慧和能力,进而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就会少做无用功。
  二、如何确立阅读教学的起点
  确立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学习起点为基点,以语言形式为抓手,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并始终站稳“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立场。
  (一)追问课标,站位“课程”的高度
  要找准教学起点,首先要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中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
  就拿我们最为熟知的比喻句来说吧。读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许多形意兼美的比喻句,文似水,它就是跃然于水面的浪花;文如山,它就是缭绕于山端的雾霭;意隽永,它就是一滴折射光芒的水珠;情飞扬,它就是一段摄人心魂的华彩乐章。这些比喻句总是能借情感之势,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在文章表情达意时的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也十分重视比喻句的教学。而当前比喻句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很明显的问题:课文中但凡有比喻句,教师往往要把它找出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为什么这么比喻,再通过比较,让学生说说用上比喻句好在哪里,不用比喻句有什么不好。这样的教学不顾学段特点,完全简单化模式化,让比喻句被活生生地剥离了出来,失去了美感,领会比喻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其实只要我们吃准了学段目标,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把握比喻句的教学。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的知识架构,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教师只要重视对优美生动的比喻句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就是了。三年级以上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如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想象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到高年级,学生就应该懂得句子表达形式取决于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简洁的表达还是生动的表达,要适合特定的文章。一味否定拿来比较的那个语言简洁的句子,而强调用了比喻写得生动才是好的,会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浮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二)把准“学脉”,唤醒言语的思维
  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经验、思维特点、认知方式,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了解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定位,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切实有效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
  就拿《好汉查理》来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分析学情后,于初读检查时,笔者只选择了四个词语来教学,分别是“搞恶作剧、抽刀出鞘、彬彬有礼、恋恋不舍”。先教“抽刀出鞘”,鞘“字不常见,不常说,不好认,要点明”鞘“是装刀剑的套子,还要复现”革“字旁(与皮革有关),再做抽刀出鞘的动作,比较形象地理解词语。虽说本课不做识字要求,但这样的教学是必要的,与生字初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加强学生对生字的敏感度。然后教”恋恋不舍“,课文里说谁恋恋不舍地干什么,从恋恋不舍看出了什么,能用”恋恋不舍“说句子吗?三年级学生很容易从”恋恋不舍“看出查理对刀的喜爱,还能说很多像”弟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玩具柜台“这样的结合了生活体验的句子。”彬彬有礼“与”恋恋不舍“结构相同,可以复现积累类似的词语。把”搞恶作剧“放在最后教学,请学生大胆想像一下调皮的查理曾经搞过哪些恶作剧。学生可有话说了,学生敢说,学生爱听,说的活灵活现,听的欢笑阵阵,都明白了”搞恶作剧“就是开玩笑过分了,使人难堪,从而明白了查理原本并不是好汉。仔细发现,这四个词都是关于查理的,再过渡到下面的探究,故事中还有个很重要的人物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原本爱搞恶作剧的查理是怎样变成好汉的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把准了”学脉“,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了新词,进行了切实的语言训练,用时少,收效大,课堂气氛活跃。由此可见,教学要从学情出发,找准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当然,把握学情,还要适度关注部分学习超前和滞后的学生,既要设计问题以引发学习超前的学生更深刻、更广泛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又要设计问题对滞后的学生加以及时必要的点拨。要避免课堂教学设计过度统一,否则就会掩盖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
  (三)直面文本,走向适度的解读
  一篇课文,其内涵固然丰厚,但理解必须站在儿童立场;语言固然精妙,但领会必须坚持”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立场;可挖掘的语言训练点固然很多,但为我所用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好在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是语言学习的范本,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而且两者不能分割。不少课文,语言习得和人文熏陶的结合处就是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这样的内容,通过研读赏析,实现语言习得、形象再现、情感熏陶、表达方法学习等的一举多得。
  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是生动又富于戏剧性的寓言故事,课文的第一部分即发生在御厨里的事完全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对话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还将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陶罐的谦虚忍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话提示语中像”傲慢“、”轻蔑“、”恼怒“、”争辩“等词语能让读者想象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调甚至心理,是帮助我们读好人物语言的必要抓手,这些词恰恰又是新词语,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们必须下力气去教。聚焦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学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加上神情、动动来演绎人物对话。当学生把傲慢读出点感觉时,笔者就说:”瞧,他读得多好呀!把语气都扬起来了。如果读的时候能把头也扬得高高的,一定能读得更棒!“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读出争辩的语气时,笔者请学生想象一下,陶罐争辩的时候是怎样的神态?争辩就是理直气壮地讲道理,我们可以挺起胸膛、眼神坚定地望着对方、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分角色朗读。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这一种读法渐渐内化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进而形成学习能力。
  这样一节课紧抓一个点,既突显了文本的语言特点,激发起学生巨大的表现力,上出了这篇课文该有的味道,又不着痕迹地品析了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见这样的解读是适度的。教师自身解读文本应该有深度,但是不能让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味让学生达到和老师一样的解读水平,那无异于拔苗助长。
  (四)潜心会文,破译语言的”妙秘“
  阅读教学,还得从文本阅读中探究表达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国文课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可见,对我们的语文学科而言,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也就是学习语言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课文中有许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者状物的方法。就如课文的第一句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们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段的内容,感悟燕子的美,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外形之美描绘出来的。
  笔者在教学之初始就直击表达形式,请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发现,作者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笔者就问为什么不写燕子的爪子、嘴巴眼睛以及别的什么部位呢?这样,就引出了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接下来就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句中优美的词语,学生发现作者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这些词语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这时,教师小结水到渠成,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恰当的词语来描写。还请学生来仿写。有的写”一身金黄光亮的毛,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又长又弯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调皮的小猴子“,有的写”一身雪白光滑的毛,一双长长的耳朵,加上绒球般的尾巴,凑成了一只可爱漂亮的小白兔“……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描写小动物的外形真是又简洁又生动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并通过仿写对语言形式进行了反向思考,学习作者观察、思考、表达的方法。歌德说得好:”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只有破译了语言的”秘妙“,才能让学生跳脱那种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再给予学生时间去学去练,日久天长就能取得语言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五)表达并举,回归语文的本位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批评是‘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些批评击中了语文课程在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的软肋,然而,我们却始终如一地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没有将“表达”提升到相应的位置,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语文课程的重点取向如果不能加以调整,那么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过关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在不可改变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进行表达训练,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努力营造表达空间,让表达的机会无处不在,让阅读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一片沃土。
  就如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狮子和鹿》,一位教师就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表达训练,真是可圈可点。”从哪儿看出鹿很欣赏自己美丽的角的?鹿又是怎么抱怨自己难看的腿的?在文中用不同的线划出来。“品读语言就从这两处开始:”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品什么,品的正是平常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叹词,感受叹词表达情感的直接、强烈。接下来出示其他叹词,感受不同的叹词表达的不同情感,有表达高兴、兴奋的”哈“”啊“”耶“;有表达吃惊、惊奇的”哦“”哇“”呀“;有表达着急、心慌的”哎呀“”天哪“,还有表达不满、瞧不起的”哼“”切“……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每一个叹词从他们口中蹦出来就是情感的宣泄,配合着他们夸张的表情,那就是最生动的表演。接着就是迁移运用,想象鹿在狮口逃生的过程中内心的想法,用上恰当的叹词,将鹿当时的想法、内心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在讲述的时候大都能运用叹词加想法的方法,自然地表达出鹿心情和想法的变化,对这段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善于表达,因为整个学习活动虽然很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的时间空间,这一过程不需要教师卖力地牵引指导,只需要静静倾听每个相似却不尽相同的故事,同时也是在聆听学生阅读感悟的心灵旅程。阅读教学要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阅读为基点,以表达为核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有效互动起来,支撑出语言实践的平台,从而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学习语文,得言得意得法。
  ”寒霜迷雾藏征途,星沉月隐灯若无,心怀沉思马蹄乱,难策乌骓破门出。“当我们的教学陷入这样的困惑,我们就要沉下心来,认真研读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用”孩子的眼睛看文本“,看看我们应该教什么,从何教起,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从何学起,把这两方面融会贯通,这才是教学的起点。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走准这第一步,才能让学生在这语言习得之路上策马扬鞭四蹄轻!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 2009.8
  2、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3、牛瑞雪:《找准学段目标 力求教有特色》  《小学语文》 2010.09.
  4、王小毅:《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语文教学通讯》 2012.1
  5、钱正权:《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6、钱正权:《从学生”表达困惑“出发》
  7、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8、王荣生:《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全新理解    下一篇:谈阅读课中教师理答的几点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