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阅读课中教师理答的几点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松门镇第二小学   张筱筱

  [摘要] 智慧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智慧反应和动态处理,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学生学习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通过智慧诊断理答、智慧发展理答、智慧留白理答、智慧激励理答等策略在阅读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课堂有效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呈现丰盈的课堂状态。
  [关键词]智慧  理答  有效  对话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眼下,在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理答方面存在以下现象:理答语言含糊其词,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理答方式缺少引导,不能指明学习方向;理答时间过于仓促,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理答语言缺乏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慧理答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发言,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情绪;能帮助学生重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发展逻辑性思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智慧理答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谈谈以下几点策略。
  一、智慧诊断理答
  诊断性理答指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教师在理答中有明确的判断,这是诊断性理答的显著特征。智慧诊断理答就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有效地导向,综合处理学生回答的信息,及时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引导或修正学生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认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
  1.肯定式
  肯定式理答是对学生的理答做出肯定的判断。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教学的铺垫。平时的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处理简单肯定:“嗯。”“是的。”“对。”这样的理答过于简单,无法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或者学生每次说出一个感受,教师就随意地重复一句,即学生回答一句教师跟一句, 这种过于简单、低效的理答方式急需改变。面对学生的多元解答,教师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都未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没有深入到更深层面,致使教学效果低下。
  这种单调、机械的重复学生回答是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一般我们在教学中并不主张这种理答。但是,如果教师能通过语调的丰富的变化重点突出把学生回答中关键词,加上动作的表现和神态的流露,给学生以肯定和启发,这就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有意义的重复型理答。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反复使用了这种理答方法。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对一生)你请。
  生:极其瘦弱的背。
  师:(低沉地)极其瘦弱的背。(对另一生)你呢?
  生:弯曲的背。
  师:(颔首)弯曲的背佝偻的背。(对另一生)你呢?
  生:脊柱突出的背。
  师:(微微皱眉)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
  生:笔直的。
  师:(激昂地)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挺拔的。
  师:对啊,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胖胖的。
  师:(急促地)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
  王菘舟老师大量运用了重复学生回答的理答方法,然而仔细品味他的重复语言,发现他并不是无意义地累加不同的答案,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的关键词着重凸显了学生母亲的背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对母亲的背的形象认识。看似不断重复着学生的认知,其实在向情感的酝酿逐层推进,学生在深入文本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挖掘,升华了与文本对话的情感。这便是一种意义重复。
  2.修正式
  修正式理答是学生在回答中由于思维或表达上存在局限时, 教师给予的纠正和引导, 将零乱、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逐渐抽象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本人教学《掌声》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英子的文静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学生马上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然后,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她的腿有点瘸,所以她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和大街上的乞丐不一样,他们总是想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残疾,好让别人同情他。”我马上肯定了他通过比较来理解英子的心理,并鼓励他以同龄人的心理深入英子内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很自卑,怕别人说她走路的样子很难看。”
  学生从对文本浅层的认知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了新的认知,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而有了“身入其境”的感受。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表达能力因为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常常词不达意,教师的修正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习运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想法,使学生在表达时不断思考修正自己或别人的回答,不断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在阅读中不断感悟。
  3.归纳式
  归纳式理答是以明晰与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获得一个良好的反馈信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理解,而每个学生的回答可能都不够全面。再组织如果停留在对学生答案简单的重复和堆砌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将这些零星的思维概括成精简的结论,并加以归纳整理,使学生对探究的结果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执教《掌声》一课,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英子的印象。学生纷纷说出“害羞”、“自卑”等词,并找出相关句子来说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心里理解英子的表现。
  生:她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他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我觉得即使落下了残疾也不应该自卑,要把自卑变成自信。
  生:我再补充一点,我认为她不仅身体有残疾,心理也有残疾。
  师:你希望他用健康的心理素质战胜心理的残疾,是吗?
  生:我认为她是一个伤心的小姑娘,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边读边体会,就能体会到很多细微之处。英子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齐说:忧郁。
  师:现在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忧郁吗?
  在采纳多位学生的发言后,指向学习并理解“忧郁”一词,抓住文中英子种种表现理解英子的忧郁,并进一步理性提升:“现在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忧郁吗?”这样一来,学生对“忧郁”的理解就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层面。
  二、智慧发展理答
  课堂的生成是变数,处处潜藏着预设以外的精彩生成,学生的回答有时是零碎的、肤浅的,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这些零碎中的契机,通过巧妙的引导,或旁敲侧击,或画龙点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认识引入探究的深层。发展性理答就是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 再次进行理答。智慧发展理答不仅肯定了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重要地位,还抽丝剥茧般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引水入渠般地将自己的判断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这种理答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
  1.追问
  追问,或称之为探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 就同一问题继续发问,是纵向深入式的, 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 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深处。追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思维步入正轨,正确前行。追问就像是一个“问题链”,在学生回答不正确、不确切或不完整的时候,用得比较多;有时,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刨根问底、问个究竟,检查学生是否完全理解,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追问的方式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
  本人教学《荷花》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姿态美,尝试着这样理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同样都是荷花开了,为什么作者写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又要写花瓣儿全展开了,还要写花骨朵儿?
  生:荷花开的时候,从花骨朵儿变成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再全展开了。
  师:你真是一个“小百科”,能说出荷花的开花过程。作者描写的是荷花开花的过程吗?
  生:是“我”清早到公园里看到的荷花池里的荷花。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写作的顺序跟你说的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生:哦,我知道了,看花的时候,先看到展开花瓣儿的,明显,再看到花骨朵儿,是仔细看的时候发现的。
  师:那你觉得作者看到的就是这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生:还有很多很多种,有些展开五六片花瓣儿的,有的花瓣儿开始凋谢了。
  师:你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作者是用几种荷花的典型姿态来告诉我们荷花的千姿百态呢!以后,当你们描写景物的不同姿态时,也可以抓典型,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关联词了。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发现:通过追问,学生的回答得到进一步澄清,而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了新信息,使提问往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达到了理解文本并在文本中获取语言运用技巧的目的。当学生的应答语言有问题或思路不对时,教师不要急于代答,留出时间让学生反复思考,教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刨根究底地问,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能引起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明白最初的问题,自主重建认知,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
  2.转问
  当追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回应,就会出现转问。所谓转问,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实际上,当学生回答错误或遇到瓶颈时,或者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答案时,有些教师急于获得结论,出现大量转问的现象,缺乏对学生错误答案的分析以及学习困难的解决启发。既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消解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没有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无法落实学习目标。这显然是与智慧转问南辕北辙的做法。
  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使问题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
  3.反问
  所谓反问,即通过向学生继续追问的形式来更有力地否定学生观点。比如,运用“是吗?”“真的吗?”“真是这样吗?”等反问语气,迫使学生去怀疑自己,重新审视原来的想法。这种无疑而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得吗?”“真是这样吗?”一类问题,事实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使原来就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的学生产生茫然的感觉。但面对回答肯定但回答有偏差的学生来说,用这种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反而产生了“强心剂”的效果,迫使学生检视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加肯定或者修正自己原来错误的一部分想法。
  在本人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中重现战斗之境时,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又出示了当时报纸对这场战争的报道,让学生对比两段话的不同。
  生:这段话写得具体详细,课文写得简单。
  师:原报道写得这么精彩又详细,为什么课文却只用了这样寥寥数语呢?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句句斟酌的,按理说是不会出错的呀!
  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师(提示):题目能不能帮我们解答?
  生(恍然大悟):这篇课文写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战斗的过程,重点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呀。
  师:小结:是呀,文章想要表达的重点,就会写得很详细,不是重点的部分,就要简略地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啊!
  从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批判性的思考,让学生进行琢磨:课文怎么会这样写的呢?甚至怀疑:不会是课文也出错了吧?学生在重重疑云中议论纷纷,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得拨云见雾。学生立刻产生了独特的理解,思维豁然开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而全面。
  三、智慧留白理答
  留白式理答,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有意识保持不理答状态。智慧留白理答,看似无应答,其实包含着无声的教学机智与策略,它对学生回答做出潜在的、暗含的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在无声的酝酿中沁润着、渲染着、升腾着,这样的留白,对教学的推动同样是积极有效的。
  1.答前留白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在老师提问后立刻举手,而回答的质量却不高:或不着边际,或抓不住重点,或言不由衷,或言及其他。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提问对话进行改革。尤其在时间上, 变即问即答为等待时间再答或允许暂时不答,这是对传统提问答问的一种改进。有研究发现,当增加了等待时间,课堂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变少;学生回答问题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进行改进;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增加了等待时间,等于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自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提问后,可以“不理”那些不假思索就举手的学生,充分等待几秒钟,这几秒钟对于学生来说,思考的层次更深、高度更高,而等待后再答时,叫答学生的发言还会成为其他学生反思自己或思考他人答案的生成资源。课堂对话的质量由量变及至质变。
  2.答后留白
  答后留白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有意识保持不理答状态。
  有时,一次提问就能在课堂上“激起千层浪”,优秀的教师能视察学生讨论状态而不过分干预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在学生的讨论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讨中,给予有效的点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学《好汉查理》时,我指导学生探究查理如何促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时,学生纷纷说出“夸奖”、“信任”“鼓励”等词,在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一个一个接着叫答,然后提出另一个问题:“当查理第一次听到别人对他的夸奖的这一刻,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揣摩查理的变化来自于外界对他的帮助,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给予查理的正能量。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合理的、真切的,就不打断学生的思考,既不重复肯定,也不评价,而是直接引入下一个环节。
  当学生的应答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要急于理答,学生在争论中各抒己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辩论中纠正自己的偏差或思考别人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给自己留出时间诊断学生的偏差,联系文本对症下药。在上述执教《矛和盾的集合》这则案例中,学生在琢磨文本与自己的推断有偏差时,其实也是自我纠正的过程。而教师巧妙的点拨就可以使学生很快达成共识:这篇课文写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战斗的过程,重点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呀。
  由此可见,当学生的应答偏离方向时,教师采取了“暂时搁置”,即留白式理答。学生在思辨中拓宽了思路,与原有的错误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也是实现有效对话的重要手段。
  四、智慧激励理答
  激励理答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不但及时做出认知方面的信息反馈,同时也重视情感方面的反应。智慧激励理答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提供积极的情感信息反馈,消除学生应答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入理解。
  1.语言激励
  教师应无条件信任学生、关爱学生。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发言的机会、被表扬的机会。在有些课堂中,发言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叫答的范围小,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不信任学生。罗杰斯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成长和发展的希望与期待, 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予以关注与信任。教师应在必要时给予表扬、强调,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概括或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对话中的成功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学中乐于通过对话完成知识的重组和意义的建构。
  有些教师在回应学生的回答时,常用“你真棒!”“好!”等常用的奖励词,学生不能从这种空洞的激励词中获得具体的信息--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提升;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深入理解。这样的激励就失去了激励的效力。
  语言激励绝不等同表扬的滥用,智慧的语言激励针对被表扬的具体行为,把成功归功于努力和能力,可以暗示将来可以取得类似的成功;把学习过程之后的学习行为作为语言激励的原因,使学生体会到被表扬与学习付出的努力或者经过训练得到的技能有关。这些有效的激励,都能使激励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孙双金老师是这样鼓励学生的:“多好的问题!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才能提出如此好的问题。”
  孙老师在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好的同时,还肯定了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么好的问题,归因于学生读得认真、边读边思考,由此,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喜欢学习、爱动脑筋才获得成功的。多么智慧的激励性理答啊!
  2.非语言激励
  非语言理答包括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如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竖大拇指、点点头等, 或用神情告诉学生你还没有听明白他的回答、觉得他的回答令你震惊等。
  观察那些名、特、优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善于运用自己的动作和神情传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就会快速地进入学生思维的“共鸣区”,以丰富的非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有效的理答,同样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智慧理答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课堂中,理答时时、处处都在,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时时、处处反思自己的理答,切实改善教学,不断拓宽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空间,充盈情感体验的浸润,使学生在更灵动的课堂对话中振开羽翼。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让课堂对话成为学生与教师智慧的交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 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 全球教育展望, 2008( 6) :7.
  [2]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6.
  [3] 朱文君。课堂理答ABC.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2008(4) :7-8.
  [4] 崔允漷。课堂理答ABC.小学语文教师:2008.4.
  [5] 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教育科学2009,(1) :39-4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阅读教学起点的确立    下一篇:在识字教学中品味语文的独特趣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