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段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规范探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 王巧丹 王凌晨

  【内容摘要】“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式。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本文结合课堂练笔教学实际,提出引文练写、随文仿写、思文构写、潜文悟写、延文拓写,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 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  规范性

  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成为“读写结合”最有效载体。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练笔的随意性过大,教师往往信手拈来,训练点的撷取因个人的兴趣而异,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缺少练笔的系统化、规范化,从而导致有效性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之神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本文笔者就随文练笔的规范性,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引文练写--在预先处伏笔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体,对提高学生阅读的情趣,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小学高年级课本有很多插图,这些插图将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课文里的相关内容预先进行练笔。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先观察书中的插图,并对其进行描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读了全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学生以《震撼人心的雕塑》为题,形神兼备地写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前练笔,然后与课文相关段落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再进行消化吸收,更深层次地感受人物的内涵。

  二、随文仿写--在迁移处积淀

  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进行写作要素和审美意蕴的点拨,就可抓住课文中的精美词句、精妙片段、精致篇章,随文仿写,在学法迁移处积淀。

  (一)抓精美词句,行句式训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文质兼美,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

  如《草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让学生感受意境的美,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写,“你觉得这羊群还像什么?”有的学生写道:“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是碧绿的大海上扬起的点点白帆。”还有的学生写道:“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珍珠。”

  这样的句式仿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感精妙片段,仿段落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妙片段,教师除了可以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课文《桂林山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美。作者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衬托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这种典型的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是学生片段仿写最好的范例。结合本段的学习,教师以一样事物为内容,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一处景物,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把事物的三个特点写具体、写生动。学有样本,练有范例,学生笔下的景物也独具魅力:“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

  以课文经典段落为练笔的突破点,不光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更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品精致篇章,悟谋篇布局

  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有些课文的选材方法、谋篇布局很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作用,通过读写融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

  互相转化。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敬畏的一种植物,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学习了《鲸》《松鼠》,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动物;学习了《少年闰土》一文,可引导学生领悟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神情和心理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同学或老师……

  像这样的篇章模仿还有很多,读写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练笔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体验文学情境。有了精品文的引路,学生写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意,真正体会到练笔之快乐。

  三、思文构写,在发散处升华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的地方,思维发散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利用文本,引领学生潜心悟文,通过深入研读与文本产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开启思路,从而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一)借认知冲突,唤表达欲望

  语文课例大多是语言精美的文学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名家名作,里面充盈着作者丰富激荡的个人情感。教师应积极营造诱发情感产生的情境,在认知冲突处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生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中彩那天》是讲父亲把不该属于自己家的中彩奔驰车毫不犹豫地还给叫父亲帮忙买彩票的库伯。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库伯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教师设计这样的练笔:“库伯先生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怎样?这一家人分别会说什么?” 学生有的写:“一家人都很开心,因为虽然失去了汽车,但是得到了诚信。”有的写:“爸爸妈妈都很开心,可是自己不开心。然后在父母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信。”虽然学生的认知在这里有冲突,但是正是这种认识冲突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二)寓角色置换,挖文本内涵

  角色置换,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设身处地进入所描写对象的境地,体会感受他们的感觉、思想、情感,同时,自己和对象发生同情和共鸣,在此处进行练笔实践,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文艺审美的角度就是情感移植,是主客体在审美观照中的双向建构,是主体对事物中充满生命力的因素的情感投射,其含义与同情、通情、入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

  课文中有很多特殊的环境情节,可以称其为是写作艺术上的“无声”。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无声”之中去感受、去想象,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由于在执行潜伏任务,因此不能说话,只有面目表情的变化,课文只能通过“我”感受、观察到的当时的情形和邱少云的表现来写。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置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邱少云,当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把真实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去贴进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使学生找到更好的情感宣泄口,与主人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此时的邱少云的高大形象。

  学生在角色变换的训练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鲜活的思想融进童趣、童真,描绘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放飞着自己的灵性。这样的练笔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受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立体感,也使学生积蓄的情感获得宣泄。

  四、潜文悟写--在共振处合鸣

  文章本是有情物,小学语文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家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的,都是典范。或隽永含蓄,或激情澎湃,或发人深省,或感人肺腑……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拳拳爱意,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情不自禁地被文中的人、事、景、物而感动,拨动了心灵的琴弦。潜文悟写,在情感喷发处,让孩子直抒胸臆,让他们在情感的氛围中潜心会文,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情感喷发处,让学生想象 “我跑出去”后面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我心潮起伏,我一遍遍地对母亲说:面对着那个在七八十台缝纫机下埋头苦坐的母亲,我想说(        );面对着那个脊背弯曲的母亲,我想说(         );面对着脸上满是皱纹的母亲,我想说(        )……面对着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倾诉,请同学们拿出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激情的语言营造了强烈的情绪场,为读写互动蓄势。学生笔下流淌的岂止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所谓“情动方能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经历这样的小练笔后,学生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出文中的情感,也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了感情色彩。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情感和表达,在合适的情境中被点燃激活,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语言和精神得到共鸣。

  五、延文拓写--在留白处超越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虚实相生达到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理想效果。很多教材中不少地方写得含蓄委婉、言简意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留心捕捉有价值的留白点,引领学生入境体验,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简练的语句写具体,把意犹未尽的意蕴表露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顺着作者的思路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把那些潜藏在悬念里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续写出来,鼓励写出独特的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创设出一片独自创作的天地。如 《穷人》一课写了善良的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过世后把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他们将面临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生的练笔,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在文本拓展处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更一步开拓,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而这种更进的深入可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某种“顿悟”。延文拓写,挖掘出学生的个体体验,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和超越。

  随文练笔源于课堂,但又高于课堂,是学生对文本领悟后的豁然开朗,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规范随文练笔,让孩子们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去从容地记录自己思想的轨迹,去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规范的随文练笔,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如魇的笑容,为孩子们的生活添上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夏德刚《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2007年第3期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6

  [3]曹鸿飞《 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小学教学设计》; 2006年28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成语教学浅探    下一篇:“加减乘除”,打造特教“环保效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