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思维碰撞中迸发活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河小学    董金燕  张  丹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其所起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课堂有机组成体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其中所其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历程的生成过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教师所史料未及的插叙,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并将其有效地放大,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在导语索引、课堂争论、疑问、错误、意外中,抓住契机,在无心插柳中柳成荫,迸发活力,相信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然生成    焕发活力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群体,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需要活力,活力是教学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不停地闪烁着,是拿起,还是放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缺少活力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有活力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活力的展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点石成金,迸发活力呢?浅谈几点看法:

  一、在导语索引中,诱发活力

  作为教师要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不能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要做到生成与预设的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我曾在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课中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 ……我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做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我又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当我再追问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有个说“染”字好的学生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还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在激烈争论中,冲击活力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孩子,真正体现课堂的主体性,有时如能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晴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记得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有学生说这是一个舍已为人的班长。也有学生说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这时,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其他学生开始争论:“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这时,我让孩子们先别急躁,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理由是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孩子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时,我追问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孩子们读文后有的说,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有的说,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有的说,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脆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早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还有的说,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此时,再让学生回到最初的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学生明白了,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他为了实现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见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即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语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三、在满怀疑问中,洋溢活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

  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抢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这个问题即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意图,又大有文章可作,我就顺其“疑问”拓展开去。有生说,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有的说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这叫杀一儆百,这叫杀鸡儆猴。更有学生说到,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写,与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形成了首尾呼应……

  对于“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这一般都不为教师备课时考虑的问题。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立即制止,或纠正错误。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意图,大有文章可作,要进行有的放矢,就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正是学生的高一层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以读促思,以疑促读,读思结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

  四、在认识错误中,张扬活力

  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需要从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出错做起。事实上,“出错”并不是问题,而恰恰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地抓住这些错误信息,进行巧妙的引导和发挥,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匡谬之目的。

  记得在说话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唇枪舌剑,谈得津津有味。后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的看法。居然有个学生说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没想到好多学生都纷纷认同)于是我适时地引导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再追问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学生自然很清楚地明白了。再如《狮子和山羊》的教学中,老师问:“你觉得山羊为什么要说这几句话?”有学生说这是山羊的诡计,师追问,你觉得把“诡计”这个词用在山羊身上合适吗?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明白诡计是用在坏人身上了,很容易想到应该要用“妙计”这个词比较合适。然后老师适时引导,老山羊这样说妙在哪里?利用错误的资源学习新知识,然后再因势利导,学习探究,真是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出现了信息反馈的偏差:把“妙计”说成“诡计”,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映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发生矛盾的是,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都有必要进行诉说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非做到不可的。

  五、在惊喜的意外中,绽放活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课堂上,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的嗣相身上。只见他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文本理解契机吗?我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嗣相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他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学生猜想,有可能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借着这意外的叹息,我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在学生谈论兴趣高涨时,我在转话题,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谈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趁机我布置了一道随堂练笔: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赤壁之战〉后续》(一)欢庆功宴;(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活力生成靠的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了。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征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机智地抓住每一个美丽的生成,和学生一起走进富有活力的课堂。我喜欢这种生成,迷恋这种活力,沉溺这种魅力,践行这种课堂上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2、刘永慧:《目标、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J],语文建设,2004年01期

  3、仇定荣:《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4、冯永忠:《问题应该由谁提出?--兼谈课堂的生成与预设》[J],语文建设,2006年02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枕头下的秘密——小学低段学生睡前读说写的训练策略    下一篇:阅读搭桥沟通课堂内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