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文言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思考1: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学是“为言”还是“为文”?
  言:文言字词句、句式等基础知识。
  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与现代文的差异,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而作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那么,如何取得二者的谐和?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2、 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千百年淘洗而流传,定是诗文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是人文精华所在,需要学习吸收。我想,这应属于人文性的范畴吧。
  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是工具性的具体含义吧。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可见,“为言”是基础,“为文”是高度。只有“言文兼顾,突出基础”才是中学文言教学的根本。当然,选修的文言教学将会侧重于人文的更大一些。
  思考2、文言文学什么?
  教与学是统一的。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文本章法内容、精神主题等是更高的要求。
  就是,把词语句式、背诵默写放到首要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把思想内容、技法特点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建议:
  1、确立文言文整体教学意识
  知识与能力(一位)
  读懂:梳理实词、 虚词,句式;诵读名篇 。 ———《课标》
  当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贫乏和高考的命题趋势,使我们不得不把这点放在第一位。
  过程和方法(二位)
  注意常用实虚词分配;强调文言文的读和背诵(涵泳、吟诵)。
  反应获取的过程和实施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应该包容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
  文言的魅力(激趣)——历史的意义(历史与今天与未来)、文学的意义
  2、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统筹安排到各模块各文章中,零碎消化。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3、怎样教?
  关键在于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绝对预设的课堂是单边低效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虚无随意的。
  1、 目标预设
  目标是行为的标尺,一不能“空”,大而笼统近于无;二不能“死”,由于个体积累的差异,教学目标需要有浮动的空间。三要有弹性区间。
  2、 问题预设
  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理想预设: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重规范落实)
  3、 方法预设
  (1) 诵读的运用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少了读书声,丢掉了传统的精粹做法。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总之,要反复读,一直到读熟,熟到提出某一段或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是怎样运用的呢?
  我们整堂课除了范读,就是齐读,恰恰少了最能显现独特情感体验的自由读。少了能静心揣摩,思考和阅读同步的默读。
  (2)务虚预设
  在设计中,除了必要的知能预设,让学生补充自我的东西,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要求。但真正的教学中却没有落实。
  4、环节预设
  文言教学也是文本教学,也应有整体感知的环节。这是对文章的初读感知,以后的学习是在这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符合认知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个环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第六册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