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二一、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预习与交流1.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交流点拨】你太不明了!(2)遂率子荷担者三夫。【交流点拨】是带着子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3)投诸渤海之尾。【交流点拨】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2.第一介绍太行、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汉阴”;愚公移山的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渤海之尾”。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中可以看出。三、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屋?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2.阅读第三,探究下面的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苦而不平”。(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
上一篇:愚公移山教案第一课时    下一篇: 愚公移山教案(2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