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B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导入新课饮 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近作者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一般地说,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园诗派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灵运被合称为“陶”。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背景介绍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悠闲和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诗歌主题课文研讨: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

 

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2
上一篇:第24课《诗词五首》课件1    下一篇: 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