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2课 回延安【导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法和拟人、夸等修辞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比兴法和修辞法。3.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计划】2 第一完成步骤一、二,第二完成步骤三、四、五。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 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搂(lǒu)  白羊肚手巾(dǔ)  糜子 (méi)黍类(shǔ) 馍(mó) 喘(chuǎn)眶(kuànɡ)2.词语解释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言里,量词的构成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留脚印: 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3.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家庭出身贫农,19 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 942年 5月,贺敬之同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老师提出要求: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2.把握感情基调。【交流点拨】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3.提问:本诗有五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节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 热烈场景。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合作探究 生成1.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交流点拨】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2.诗的第一节,是如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交流点拨】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

 

第2课回延安教案
上一篇: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下一篇: 语文八年级下回延安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