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九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苏  联波 兰 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1949年经互会成立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位的内部改造。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米赫鲁晓夫改革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措:结果:(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转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2.结果(评价)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面。①苏联的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军备上赶上美国规武装力量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改革,结果失败。②政治改革表现: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

 

九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
上一篇: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题    下一篇: 九年级人教部编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