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课件(人教)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新课导入为什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能感动中国?环节一塞罕坝的“悲痛”材料呈现(1)皇家猎场:公元1681年,清朝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森林茂密、气候凉,清幽雅静、情致醉人”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并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狩猎之地。(2)生态破坏: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后来,塞罕坝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沙荡荡,看不到尽头。(3)修复生态: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专家建言,如不尽快治理塞罕坝,浑善达克、巴丹等沙地沙漠将继续南侵。而浑善达克沙地与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是离最近的沙源!同时,坝上地区是潮河、滦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启发思考(1)三代人,50多年,为什么要修复塞罕坝的生态?(2)塞罕坝为什么会从一个“森林茂密的皇家猎场”变成“一望无际的荒漠”?你还能例举一些例子吗?这给我们什么启发?(3)有人认为,我们是自然的主人,自然应该为我们人类服务。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思考一下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教师小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2)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人间喜剧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节二塞罕坝的“重生”材料呈现(1)生态恢复  经过50多年的生态修复,塞罕坝恢复了青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绿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材料呈现(2)《习近平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注: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启发思考(1)塞罕坝为什么能从“一棵松”变成“万亩绿海”?(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小结(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在、绿水和流、空气清

 

共筑生命家园课件(人教)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共筑生命家园课件6    下一篇: 共筑生命家园课件(汇报课)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