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第四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4.《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教学】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2【预习导引】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匿笑(nì)  沐浴(mù)  祷告(dǎo) 并( dì )  姊妹 ( zǐ )莲蓬( péng )  菡萏( hàn  )( dàn )  攲斜( jī ) 荫蔽( yìn  )   2.解释词语: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研讨与练习。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导学过程】一、导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二、泰戈尔简介。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集》《飞鸟集》和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四、朗读课文。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五、探究质疑: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2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讨论并归纳: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孩子懂得,母爱的

 

第四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上一篇:第7课金色花导学案    下一篇: 荷叶 母亲教学课件、学案、随堂检测及、作业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