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社戏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过程与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2.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学法指导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难忘的岁月。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我们曾与童年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今天我们继续跟随鲁迅的脚步,去看一场《社戏》,去品味他另一难忘的童年经历。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树人,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本文是作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2.背景链接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像《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二、字词积累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潺潺(chán) 惮(dàn) 怠慢(dài)  凫水(fú)   偏僻(pì)  欺侮(wǔ)  踱(duó) 絮叨(xù) 蕴藻(yùn zǎo)  撺掇(cuān duo)  消夏:避暑。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行辈:辈分。絮叨:形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社戏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导学案    下一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学设计、导学案及课件打包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