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内容
《回延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点。2体会诗 歌的集中性3领会诗人对党、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的深情。4向延安人民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二 、教学重难点:目标1、3难点:理解比兴法的运用两安排第一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贺敬之 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 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 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自 由朗读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跳荡、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2、弄懂感情基调上齐诵,再次体会。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 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 句道出本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短的只有一两,长的可接连数十。每的两句都押韵,多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三、合作探究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 么 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2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线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兴奋 忆延安 养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亲人心声 喜悦 看延安 崭新面貌 赞颂 颂延安 伟大贡献 热爱 四、课 堂小结五、反馈练习及教学反思《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
[ 下载地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