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 蒹葭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2 诗经二首蒹 葭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水边。2.识记字音。溯洄(sù huí)   道阻且跻(jī)   水中坻(chí)   水中沚(zhǐ)3.品读: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1)韵脚:  苍、霜、、长、央 / 萋、晞、跻、坻 / 已 、涘、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3)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 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的效果。二、()学习·研讨1.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在水一”“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 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 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 求的?运用了什么手?走了多少路程? 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

 

诗经二首 蒹葭导学案
上一篇:诗经二首 关雎导学案    下一篇: 诗经二首导学案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