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二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法。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情境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以获得新知识、追求新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肇中先生,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2.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本文论点。3.理清本文的思路。明确:1.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ɡ huánɡ)(2)掌握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察。致知:获得知识。致,达到;实现。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向去。修身:指努力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正心:心要端正。齐家: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形容非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3.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第一部分(第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 ~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第三部分(6 ~12):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二、合作探究——理解观点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二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2    下一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免费下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