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研读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  1990年5月,《瞭望》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演讲者在一开始,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授予其特别荣誉奖的感,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者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他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以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演讲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演讲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事的。  接着,演讲者指出,“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不知所措。二是演讲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一,演讲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问题探究  1.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对了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演讲者是科学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研读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及教学设计过程    下一篇: 丁肇中简介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