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在今天,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
上一篇:丁肇中简介    下一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二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