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课文研读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只有把知识教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真正懂了,哪些地还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并努力改进。  2. 《大道之行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 “子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焉。”  从这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

 

《礼记》二则课文研读
上一篇:《礼记》二则译文    下一篇: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