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二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情况、前后期的不同内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历史情景,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学会提取信息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救国方案,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2.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材处理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影响局限四部分,以优化教材知识结构。2、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二、学生情况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普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由于在初中学过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大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会记得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但是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三、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谈话法。用于处理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启发性教学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2、学法:讨论协商法,把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知识和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进行“协商讨论”。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易中天、于丹的图片,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百家讲坛》导入,《百家讲坛》里面有很多内容讲的都是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时下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近代上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却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历史背景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这一目的内容,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帮助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二)兴起概况运用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人物的照片和资料,并以照片为依托,采用谈话法,设置相应的小问题,诸如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等,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三)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关于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我运用史料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民主和科学旗帜的树立对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知识的能力。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关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问题,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旧道德,进而引入新道德,适当进行阐述,并补充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吴虞,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对儒教进行抨击的材料,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鼓励同学畅所欲言,注意史论结合,培训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引导学生注意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指导学生阅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的有关内容。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语文中文言文比较难懂,再设问,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文言文中的许多名篇至今广为传诵,不应完全被取代。这也恰恰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的局限。培养他们辨证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新发展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问题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二
上一篇:《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下一篇: 《正面战场的抗战》说课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