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内容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违法而不自知。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知法而有偏差。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守法而存侥幸。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四、教学设计过程本框的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两件“小事”走近法律。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是否违法的判断,“明辨是非,引发对违法行为的思考,在此,学生借助日常经验分享自己知道的法律,通过法律条文的解读,明确法律的规范和评价作用。并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对法律和违法行为形成初步的认识。第二个环节:两件“大事”探析违法。在这一环节,介绍违法行为的分类。使用与“两件小事”类似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案件,学生通过分析案件、了解案件的法律依据,并对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深入解读,澄清和加深对违法行为的认识。第三个环节:认清后果自觉守法。通过分析不同违法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在知法的基础上自觉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两件“小事”走近法律,帮助学生认识违法行为。(一)环节一:违法行为是什么本环节中,学生从同为中学生小A认为的两件小事出发,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上述行为是“小事”吗?小A的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欠债不还、损毁公共财物的问题,在学生身边也存在,通过小A的两件小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再思考。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这既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还可能涉及法律,要承担法律后果。由此引出主题“法不可违”。(一)环节一:违法行为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的一生中会接触到哪些法律?这些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学生对这一点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可以与未成年人关系较密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通过具体法条体现法律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明确了法律通过明确规范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违法行为”又是什么样的行为呢?学生能够说出,比如,法律规定必须做而没有做,或者做出了法律规定不应当做的事,都是违法行为。告知人们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不合法,体现了法律的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那么违法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违法行为是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小结: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件出发,认识到“小事”不小,关涉法律,进而认识到法律的作用,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对法律形成初步认识。(二)环节二:违法行为的分类本环节中,由两件小事发展为涉及法律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教材采用列举案例的外延来介绍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要想让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可以从法律主体的角度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二)环节二:违法行为的分类案例一是“借钱不还”的真实案例,相比小A的第一件小事,这一案例中涉及的数额更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这已经触犯了法律。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违法行为是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那么,欠债不还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一条民
[ 下载地址1 ]